秦仓考成记
咸阳城的暑气刚褪,渭水岸边的粮仓便迎来了一年中最肃穆的时节——仓监考成。
主爵中尉府的使者带着青铜印信的考核文书,驰过驿道尘土,将考核令送抵关中各郡县粮仓。
文书上“损耗率、赈济效率、仓房维护”
三行朱字格外醒目,像三把标尺,悬在每个仓监的心头。
栎阳县粮仓的仓监赵雍,晨起便领着役卒检查粮囤。
他蹲下身,指尖拂过竹篾粮囤外层的桐油涂层,确认无裂缝后,才直起身道:“把东边那排粮囤的通风口再开大些,近日潮气重,别让粟米生霉。”
役卒应着声去忙活,赵雍望着满仓整齐的粮囤,眉头却未舒展——他任栎阳仓监已三年,前两次考核虽都合格,却始终差着晋升的火候。
今年主爵中尉府又加了“赈济台账需一一对应流民签字”
的新要求,容不得半分差错。
刚过巳时,粮仓外忽然传来马蹄声。
赵雍迎出去,见是县尉带着十几个流民赶来,为的老妇抱着饿得啼哭的孩童,颤声道:“赵仓监,城西乡遭了蝗灾,地里的粟苗全被啃光了,农户们实在没粮了。”
赵雍立刻引着他们去赈济区,让役卒按“每户三口以下两石,三口以上三石”
的规矩称量粮食,自己则蹲在案前,一笔一画记录流民姓名、籍贯与领粮数量。
“赵监,这老妇家有五口人,按规矩该三石,可她孙儿病着,能不能多给半石?”
役卒小声问。
赵雍抬头看了看老妇怀里气息微弱的孩子,又翻了翻赈济条例,眉头拧成结:“《仓律》规定赈济粮不得擅增,但若开了先例,往后难管。
这样,你去取些麸皮来,让老妇带回去熬粥,也算多添些吃食。”
老妇闻言,忙拉着孩子磕头谢恩,赵雍急忙扶起:“快起来,这是官府该做的。”
县尉在旁看着,忍不住道:“赵监做事还是这般细致,去年陇西郡赈济时,我就听说你三天三夜没合眼,把上千户流民的账目理得清清楚楚,连主爵中尉府的人都夸你。”
赵雍只是摆手:“赈济是救命的事,差一个字、错一粒粮,都可能出乱子,不敢马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