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1集 商业行会(2 / 5)

历代风云五千年 竹晴园 1903 字 10小时前

/p>

前几年咸阳绸缎商不过七八家,如今竟有二十多家,难免鱼龙混杂。

上月我收了批江南的绫罗,路上被劫了半车,去官府报案,官差说‘商人间的事自己先理清楚’,要是有行会牵头,说不定还能请官府派些人护着货路。”

“可规矩怎么定?价高了怕没人买,价低了又赚不到钱。”

周娘子皱着眉,她在楚国时也见过行会,可秦国的商市和楚国不同,“而且咱们做的绸缎有好有坏,吴绫、蜀锦、胡绸的成本差得远,总不能定一个价吧?”

赵三郎性子直,当下就拍了桌子:“那就按料子分!

蜀锦按匹定最高价和最低价,谁也不能;次绸必须明着标出来,敢冒充好绸的,咱们就联合起来不给他供货!”

几人越说越热络,直到月上中天,总算定下了几条初步的规矩:每月初一在“云锦阁”

聚一次,互通货源和价格;设立“验绸师”

,每批绸缎到货都要验过成色才能卖;要是遇到纠纷,先由行会调解,调解不成再报官府。

最后,众人一致推举张启年当行会事——一来他在咸阳绸缎商里名声好,二来他去过不少地方,懂些外面的规矩。

行会立起来的第一个月,就解决了大麻烦。

有个叫刘二的小商贩,用粗麻线混在丝绸里织了批“假绸”

,按真绸的价卖,被买主告到了行会。

张启年带着李老掌柜和赵三郎去查,现刘二的货果然掺了假,当即按规矩罚他把假绸全部烧掉,还让他给买主赔了双倍的钱。

这事传开后,咸阳城里再没人敢卖假绸,不少百姓买绸缎时,都会先问一句“是不是行会里的铺子”

可没等张启年松口气,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。

入夏后,关中雨水多,蜀地来的绸缎在路上耽搁了不少,货源一紧,有两家绸缎庄就偷偷把蜀锦的价涨了一成。

买主们不乐意,纷纷去官府告状,官差一来,就把两家绸缎庄的铺子封了,说要“严查哄抬物价”

张启年得知消息,赶紧带着行会的文书去了内史府。

内史郡守李斯正在处理公文,见他来,便放下笔问:“你是绸缎行会的事?来替那两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