着这些歌谣,把节气与农事的关联刻进了骨子里。
李伯便是听着农谣长大的,他至今记得,小时候跟着父亲下地,父亲唱“伏天热,莫歇晌,趁晴多晒粮”
,他跟着哼,不知不觉就懂了伏天晒粮的重要性。
如今他也把这些歌谣教给儿子,“唱着歌干活,不觉得累,还能把老祖宗的法子传下去”
,李伯笑着说,手里的镰刀又快了几分。
巴蜀之地多山多水,物产丰饶,这里的歌谣带着山地的灵秀与江水的绵长,被称为“山歌”
。
巴蜀的山歌调子多高亢婉转,像山间的溪流,能绕着山梁转几个弯,歌词里常藏着巴蜀人的幽默与豁达。
山里的樵夫上山砍柴,背着柴刀走在石阶上,会唱“山高林密路弯弯,砍捆柴禾下山岗,柴米油盐全靠它,日子虽苦心里甜”
,歌声在山谷里回荡,连鸟儿的鸣叫都似是在应和;江边的纤夫拉着船逆流而上,号子般的山歌震得江水都似在晃动,“嘿哟!
拉纤绳,踏江滩,江水再急咱不怕,把船拉到码头边”
,粗哑的嗓音里满是不服输的劲儿;还有山里的姑娘采桑时唱的歌,“桑叶绿,桑果红,采桑姑娘笑盈盈,织出丝绸做新衣,等着情郎来提亲”
,甜美的调子像桑果的汁水,能甜到人的心里去。
巴蜀的山歌里,还藏着独特的“对歌”
习俗。
每逢赶场日,年轻男女会在集市旁的山坡上对歌,你唱一句“高山有棵相思树,谁能懂我相思苦”
,我便接一句“相思树旁我等候,愿陪阿哥到白头”
,歌声里藏着心意,也藏着巴蜀人的浪漫。
有一回,巴县的阿牛看上了邻村的阿妹,便在赶场时主动对歌,阿妹被他的歌声逗笑,也回了歌,一来二去,两人竟真的成了亲。
后来阿牛说,若不是山歌,他都不知道该怎么跟阿妹开口,“山歌就是咱巴蜀人的‘媒人’”
。
沿海的渔村则有“渔谣”
,调子像海浪般起伏,带着咸湿的海风气息,歌词里全是渔民与大海打交道的日常。
天还没亮,渔民们便推着渔船出海,船头的渔灯在黑暗里闪着光,他们会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