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模仿着壮士的豪迈,“‘畜生!
再敢作乱,休怪我不客气!
’”
人群里出一阵惊叹。
有人攥紧了拳头,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田间。
“后来呢?”
货郎放下担子,往前凑了凑。
“那犀牛被他攥得吃痛,想甩头挣脱,可孟贲的手像铁钳似的,怎么也甩不开。
孟贲顺势骑上犀背,左手按住它的脖颈,右手举着铁杖,却没打下去。
他对着犀牛说:‘你本是山中灵物,若肯安分,我便放你回山;若再害人,我这铁杖可不认兽。
’”
李斯年顿了顿,声音柔和了些,“说来也奇,那犀牛竟像是听懂了,不住地蹭他的手背,再也没了之前的凶性。”
故事讲完时,巷口的梆子敲了三下。
人们意犹未尽地散去,阿枳却没走,他蹲在李斯年身边,看着竹简上的字问:“先生,这些故事都是你从哪儿听来的?”
李斯年收拾着摊子,指尖轻轻拂过竹简:“有的是在茶馆听老人们说的,有的是走街串巷时,农户、工匠们讲给我听的。
就像这‘孟贲驯犀’,便是去年我去蜀郡采买笔墨时,一个老农夫坐在田埂上跟我讲的。”
“那你都记下来,是要编成书吗?”
阿枳眨着眼睛。
“是啊。”
李斯年抬头望向夜空,星星已经探出了头,“这些故事里,藏着咱们秦人的日子,藏着咱们心里的英雄,要是不记下来,日子久了,就没人记得了。”
接下来的几日,李斯年讲的故事换了模样。
先是“陈娥救蛇”
,说的是渭水边的洗衣妇陈娥,救了一条被顽童打伤的小蛇,后来小蛇化作青衣女子,送了她一株能治百病的草药,帮她治好了瘫痪在床的婆婆;再是“石匠刻虎”
,讲的是咸阳城外的石匠赵三,在山崖上刻虎时,不慎失足,却被自己刻的石虎衔住衣襟救下,后来人们都说那石虎是山神显灵。
这些带着奇幻色彩的故事,比英雄事迹更吸引妇人和孩童。
有一回,一个穿锦绣衣裳的夫人特意让人送来一篮糕点,说是听了“陈娥救蛇”
,想起自己家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