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4集 艺术创新(3 / 4)

既有秦人的风骨,又有天下的色彩,真是妙不可言。

&0t;

陈陶望着围拢过来的各国客商,忽然懂得:泥土本是朴素的,是窑火让它焕新生,而当各国的技艺在窑火中交融,这些泥土便烧出了一个多彩的天下。

艺苑新风:咸阳城里的审美革命

暮色中的咸阳城,正经历着一场悄然的审美变革。

文渊台的壁画前,画师们正用混合了各国技法的笔触,描绘着秦国的山川风物;市井间的酒肆里,木雕艺人将各国神话故事刻在梁柱上,引得酒客们驻足观看;就连寻常百姓家的院落里,也能见到造型各异的彩陶摆件,或是粗犷大气,或是精巧玲珑。

这天,周昉、孟贲和陈陶一同来到新建的&0t;艺苑&0t;。

这里汇聚了各国的艺术珍品,既有秦国的青铜重器,也有楚国的丝绸刺绣,更有秦国工匠融合各国技艺创作的新作品。

苑中最热闹的地方,是一面巨大的&0t;百工墙&0t;,上面镶嵌着各种材质的雕刻作品,记录着各国工匠在秦国交流创作的故事。

&0t;你看这面墙,多像我们现在的秦国,&0t;周昉指着墙上交错的纹路说,&0t;各种技法就像不同的线条,独自存在时各有其美,交织在一起,才更显丰富。

&0t;

孟贲点头道:&0t;我最近在雕刻一组&039;天下工匠&039;群像,要把各国匠人的特点都表现出来。

秦人的凿刀、赵人的刻刀、楚人的刻针,本是不同的工具,合在一起才能雕出最完整的作品。

&0t;

陈陶接过话头:&0t;陶器也是如此。

我新研制了一种&039;六合釉&039;,用秦地的黄土、楚地的铜矿、齐地的钴料、赵地的铅粉、燕地的硝石、魏地的石英混合而成,烧出的釉色能随光线变化,就像天下各国,各有其色,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七彩。

&0t;

他们正说着,忽然听到苑外传来阵阵欢笑声。

原来是西域的使者带着一批乐师来访,正在苑前的广场上表演。

乐师们演奏的乐曲,既有秦国的雄浑鼓声,又有西域的悠扬笛音,引得围观的百姓纷纷起舞。

周昉望着这欢乐的场景,忽然提笔在身旁的画板上勾勒起来。

他用秦地的刚劲线条画出广场的轮廓,用楚地的细腻笔触描绘舞者的衣袂,用西域的色彩点染乐师的服饰。

很快,一幅《万国同乐图》便初具雏形。

&0t;这画应当名为&039;天下大同&039;,&0t;孟贲看着画说道,&0t;艺术如桥,能让不同的人心意相通。

&0t;

陈陶拿起一个刚烧制的&0t;同心陶&0t;,这陶器从不同角度看能呈现不同的色彩,正象征着各国虽有差异,却能同心同德。

他将陶器放在画前,笑道:&0t;如此,画中有景,器中有情,方是圆满。

&0t;

夜色渐深,艺苑里的灯火依旧明亮。

各国的工匠艺人聚在一起,交流着技艺心得,讨论着创作构思。

窗外,咸阳城的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,与艺苑的灯火交相辉映。

周昉站在窗前,望着这座正在悄然变化的城市,忽然想起初见各国画师时的情景。

那时他以为艺术有优劣之分,如今才明白,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,正如天下的江河,无论源于何处,最终都会汇入大海。

而秦国的艺术,正是在这样的汇流中,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。

他转身回到画案前,提笔在《万国同乐图》上题字:&0t;秦之韵,天下之彩也。

&0t;墨迹未干,便引得满堂喝彩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