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水北岸的风
夜色像浸透了墨汁的麻布,沉甸甸地压在渭水北岸的平原上。
秦军大营连绵数十里,篝火如星点般缀在黑暗里,却没有寻常军营的喧嚣。
甲胄碰撞的脆响被刻意压低,巡逻士兵的脚步声轻得像猫爪落地,只有偶尔响起的刁斗声,在寂静中荡开一圈圈涟漪。
卫鞅站在中军大帐前的高台上,玄色锦袍被夜风掀起边角。
他望着营中星罗棋布的灯火,目光仿佛能穿透帐篷,看到那些裹着甲胄和衣而卧的士兵。
三天后,魏、赵、韩、楚四国联军就要压境了。
二十万大军,号称五十万,像乌云一样罩在函谷关外,而他麾下的秦军,只有十二万。
“君上,夜深露重,该回帐了。”
身后传来侍从的低声提醒。
卫鞅没有回头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。
这把剑跟着他快二十年了,从河西之战到推行新法,剑鞘上的纹饰早已被磨得光滑。
他想起刚入秦的时候,秦国还是个被列国嘲笑的“西戎之国”
,百姓啼饥号寒,士兵连像样的甲胄都凑不齐。
可现在,帐外那些士兵,虽然大多穿着粗布战袍,手里的戈矛却闪着寒光,眼神里是他亲手点燃的火焰。
“去传令,三更时分,各营将士到中军广场集合。”
侍从愣了一下,三更天正是最困的时候,况且大战在即,应当让士兵养精蓄锐才是。
但他不敢质疑,躬身应道:“诺。”
三更的梆子声刚落,急促的号角声突然划破夜空。
各营帐篷里瞬间亮起灯火,士兵们披甲持械,动作麻利得像早已演练过千百遍。
不过一炷香的功夫,十二万秦军已经列阵完毕,黑压压的方阵在火把的映照下,像一块凝固的铁。
卫鞅缓步走上点将台,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或沧桑的脸。
他看到前排那个缺了门牙的老兵,记得他是当年第一批因军功获得爵位的士卒;看到方阵左侧那个握着长戟的少年,眉眼间还有未脱的稚气,甲胄明显大了一号,想必是继承了父兄的衣钵。
“将士们!”
他开口,声音不高,却像惊雷般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