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2集 学堂的变化(2 / 3)

p>

上个月她教爹认了“赏”

字,爹乐得在麦场上翻了三个跟头,说这辈子头回知道官府的告示上,还有写着自家好的字。

日头爬到头顶时,学堂突然静了。

卫鞅穿着一身玄色锦袍,带着两个吏员走进来。

他刚从渭水边巡查回来,靴底还沾着泥。

孩子们吓得直往案几底下缩,去年渭水岸边一次斩了七百个犯法的人,血把河水都染红了,孩子们都怕这个据说杀人不眨眼的左庶长。

卫鞅却没看他们,径直走到墙上挂着的《垦草令》抄本前,指着其中一行问赵平:“这‘戮力本业,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’,孩子们都懂了?”

“回左庶长,”

赵平躬身,“已讲过三遍,还让他们把自家去年的收成算成数字,对照条文看是否够得上免徭役。”

“不够。”

卫鞅摇头,目光扫过那些怯生生的小脸,“要让他们知道,这不是条文,是活路。”

他蹲下身,正好对着狗剩,“你爹是黑九吧?他去年斩了一个魏兵,升了公士,对不对?”

狗剩吓得直点头,嘴里不出声。

“那你知道他为啥能升官?”

卫鞅从怀里掏出块竹牌,上面刻着“公士”

二字,“新法写着,斩一者爵一级。

这字你认得,将来就能算清自己该得多少爵,官府少给了,你能去告他。”

他又转向阿绣:“你娘织的布,每匹能换多少粟米?新法定了市价,谁要是压价,你把条文念给他听。”

阿绣攥着衣角,小声说:“先生教过,‘布帛长短同,则价相若’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卫鞅笑了,这是赵平第一次见他笑。

他站起身时,案几上的算筹被带得滚落,孩子们却没人敢捡。

他对赵平说:“明日起,加一课,讲军功爵。

让他们知道,认得字,才能算清自己的前程。”

傍晚放学时,狗剩背着用麻线捆的竹简,蹦蹦跳跳地往家跑。

竹简上是赵平先生写的“耕”

“战”

“赏”

“罚”

四个字,墨迹还新鲜。

路过西市时,他看见粮商钱老板正和一个吏员争执,钱老板脸红脖子粗地喊:“我明明缴了足额的税,你凭啥说不够?”

吏员把一卷竹简拍在他面前:“自己看,新法规定‘訾粟而税’,你这铺子三进三间,按算该缴这么多。

不认字?找个学堂的娃来念给你听!”

钱老板愣在那儿,看着周围指指点点的人,脸一阵红一阵白。

狗剩突然停下脚步,举起手里的竹简:“我会念!

‘訾粟而税’,就是按粮食和家产收税!”

周围爆出一阵哄笑,钱老板狠狠瞪了他一眼,却没再争辩,灰溜溜地跟着吏员走了。

狗剩心里像揣了只兔子,怦怦直跳——原来认字真的能派上用场。

黑九在村口等儿子,看见他举着竹简的模样,咧开嘴笑了。

远处的打谷场上,几个老汉正围着块木牌嘀咕,那是村里的里正请学堂先生写的《徭役令》,上面写着谁家该去服役,服役多少天,替换的规矩写得明明白白。

“爹,”

狗剩跑到黑九跟前,把竹简递给他,“先生说,等我学会了,能帮你算军功。”

黑九接过竹简,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凹凸的刻痕,突然想起卫鞅在学堂说的话。

他抬头望向栎阳的方向,夕阳正把城墙染成金红色,隐约能听见从城里传来的读书声,像潮水一样,一波波漫过渭水滩,漫过田埂,漫过秦人的心头。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