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篇:户籍簿上的晨光
第一章碎纸堆里的新生
赵家村的清晨,总带着点泥土翻新的潮气。
王大爷蹲在自家破土墙根下,手里捏着半张烧焦的纸片——那是去年冬天,日伪户籍登记处被游击队员烧掉的户籍簿残页,边角还留着模糊的“良民证”
字样。
此刻,这纸片正被他小心翼翼地卷成引火纸,塞进新垒的灶台。
“爹,区里的新户口簿到了!”
儿子赵铁柱扛着两捆刚割的苜蓿草,裤兜里鼓鼓囊囊地揣着本蓝布封面的小册子。
那册子边角磨得亮,封面上“抗日民主政权居民登记证”
几个字,是区里文书用毛笔写的,透着股刚劲。
王大爷接过册子,指尖在布面上摩挲。
这触感和过去那张薄薄的、印着太阳旗的纸片完全不同。
新户口簿里,第一页是户主赵铁柱的名字,下面跟着王大爷老两口,还有赵铁柱新娶的媳妇春杏。
每一页都盖着鲜红的区政府大印,油墨香混着纸张的草木气,闻着踏实。
“昨儿夜里,区公所的李干事挨家挨户教咱们填。”
春杏端着刚熬好的玉米糊糊从屋里出来,围裙上还沾着面星,“他说以后这就是咱们的‘身份证’,种地、赶集、去根据地换盐,都得带着。
不像以前,良民证揣着,见了鬼子腿肚子都打颤。”
村头的老槐树下,早已围了一堆人。
识字的张秀才捧着自家的户口簿,正给不识字的婆娘念:“户主张三,妻李氏,男娃狗剩,女娃丫蛋……下面还有‘家庭成分:贫农’,‘土地亩数:三亩二分’……这可清楚多了!”
几个月前,日伪的户籍簿还像道枷锁,逼着百姓报田亩、交人头税。
如今,新户口簿上不仅记着人口,还清清楚楚列着每家的土地和农具。
这是抗日民主政权在沦陷区推行的新户籍制度,不再是为了搜刮和控制,而是为了让百姓知道,自己脚下的地、头上的天,都重新归了自己。
第二章丈量土地的晨光
区里的测绘员小李,最近成了赵家村最受欢迎的人。
他背着个木头三脚架,脖子上挂着皮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