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2集 干扰设备的研制成功(2 / 3)

;就这个匝数,试试耦合效果。

&0t;

第一次测试在凌晨一点。

当他们把绕好线圈的陶罐接入电路时,整个窑洞的灯光猛地暗了一下。

紧接着,谐振腔里冒出一股青烟,伴随着&0t;啪&0t;的爆响,陶罐炸开了一道裂纹。

小李被呛得直咳嗽,眼泪混着烟灰往下流:&0t;王工,又又烧穿了。

&0t;

王承栋蹲在灰烬前,捡起一块烧黑的陶瓷碎片。

指尖摩挲着粗糙的边缘,忽然想起老家城隍庙屋檐下的铜铃铛——幼时他总爱用石子敲打铃铛,不同角度敲击会出不同音调,后来先生说那是&0t;共振&0t;。

他猛地站起来,窑洞里的煤油灯被带起的风晃了晃,光影像水波般在土墙上晃动。

&0t;有了!

&0t;他抓起桌上的铅笔,在草纸上飞快画着,&0t;我们做个可调式共振装置,就像胡琴定弦一样,通过改变电感线圈的匝数来匹配频率。

&0t;他指着图纸上一排竹片,&0t;用竹片做骨架,棉线缠绕铜丝当滑动变阻器,这样就能手动调节电感量了。

&0t;

于是窑洞里多了一排奇怪的&0t;乐器&0t;。

每当调试频率时,王承栋就带着技术员们围在示波器前,像弹琵琶般拨动棉线。

&0t;往左拨半圈停!

看波形!

&0t;小李盯着示波器屏幕,屏住呼吸。

当某个瞬间,屏幕上平滑的正弦曲线突然扭曲成杂乱的锯齿时,整个窑洞都响起压抑的欢呼,惊飞了梁上筑巢的燕子。

第三章铁匣&0t;惊蛰&0t;

&0t;组长,外壳冲压好了!

&0t;后勤科的老张抱着一个铁皮匣子走进来,匣子表面焊着简陋的散热片,像披了层鳞甲。

王承栋接过来,触手冰凉,却觉得掌心烫——这台被命名为&0t;惊蛰&0t;的干扰设备,长不过三十厘米,重约五公斤,铁匣上用钢针刻着小小的&0t;王&0t;字。

试运行在凌晨三点。

王承栋将一根磨尖的钢筋伸出窑洞,权当天线,连接到设备的输出端。

当他按下那个用子弹壳改制的开关时,隔壁通讯班突然传来惊呼声。

&0t;怎么回事?广播全是杂音!

&0t;通讯员抱着收音机冲进来,机子还在&0t;滋滋啦啦&0t;响,像装满了炒豆子。

&0t;成功了!

&0t;小李跳起来,脑袋&0t;咚&0t;地撞在窑洞顶的横梁上,却顾不上疼,只是盯着示波器。

屏幕上,代表日伪通讯频率的波形正在剧烈抖动,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,时而拱起尖峰,时而砸出凹谷。

王承栋伸手按住小李的肩膀,指腹能感觉到他肩胛骨的颤抖:&0t;别高兴太早,还得测试持续工作状态。

&0t;

接下来的七天七夜,兵工厂变成了燃烧的熔炉。

铁匠炉日夜不熄,火星溅在锻打外壳的铁砧上,像撒了一把红小豆;妇女们围坐在窑洞前,用缝纫机缝制帆布套,针脚细密得能挡住风;王承栋则守在装配台前,检查每一台设备的焊点——他用放大镜照着电路板,连米粒大的焊锡疙瘩都要磨平。

有次小李看见他用牙咬断焊锡丝,嘴角沾着银色的碎屑,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。

运输计划在第七天傍晚敲定。

&0t;走&039;太行线&039;,经娘子关到天津。

&0t;王承栋将十二台&0t;惊蛰&0t;装入特制木箱,箱底垫着厚厚的稻草,上面盖着晒干的黄芪和党参,&0t;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