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一块刻着屈辱的砖石被砌进新房的墙里时,围观的百姓们爆出一阵欢呼。
李木匠的铺子最先修好,他特意做了一块新的匾额,上面刻着“同心坊”
三个字。
“以前是我自己吃饭的铺子,”
他摸着匾额感慨,“现在不一样了,这是咱们大家同心协力的地方。
以后谁需要修个啥,都来这儿,不要钱!”
晚上,镇中心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。
宣传队生起了汽灯,给大家演话剧。
剧里演的是日伪如何欺压百姓,地下党如何暗中联络,根据地战士如何里应外合打跑鬼子。
当演到百姓们团结起来砸毁“良民碑”
时,台下的王寡妇、张屠户都跟着大声叫好,不少人眼里含着泪。
话剧结束后,老陈站到台前,举着一盏马灯:“乡亲们,今天咱们能坐在这里看节目、烤火,是因为咱们团结起来反抗了。
可鬼子还没完全赶走,周边的镇子还有很多乡亲在受苦。
咱们望安镇开了个好头,接下来,要把这把反抗的火,烧到更远的地方去!”
“老陈说得对!”
赵刚接过话头,“我们打算以望安镇为中心,成立‘抗日救国会’,不光管咱们镇,还要联系周边的村子。
想参加的,明天到我这儿报名,咱们一起商量怎么把日伪的统治彻底推翻!”
火光映红了一张张激动的脸庞。
林先生第一个站起来:“我报名!
我要让更多人知道,什么是真正的中国!”
接着,李木匠、张屠户,还有几个年轻的民兵都纷纷站起来,大声喊着“我报名”
。
王寡妇抱着孩子,也使劲点着头:“我虽然不能打仗,但我能给大家做鞋、做饭,也算一份力!”
那一晚,望安镇的篝火很久才熄灭。
火星飘向夜空,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,预示着更广阔的反抗即将到来。
赵刚和老陈坐在篝火旁,看着不远处正在搭建的新房屋,听着窝棚里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和百姓的谈笑声,知道巩固胜利成果的路才刚刚开始,但只要军民一心,这烽烟过后的家园,必将在废墟上重新焕生机,而抗日的火种,也必将以望安镇为,燎原整个沦陷区。
接下来的日子,望安镇成了周边地区的“榜样”
。
抗日救国会迅成立,赵刚和老陈分别担任正副会长,林先生负责宣传,李木匠负责后勤。
他们派人到周边村子联络,把望安镇的经验传出去:如何组织民众,如何开展宣传,如何在日伪的眼皮底下进行反抗。
宣传队的脚步也走得更远了,他们带着快板、漫画和油印机,深入到各个村庄,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百姓:“反抗才有活路,团结才能胜利。”
越来越多的人被动起来,有的村子开始效仿望安镇,成立了自己的民兵小队;有的村子则建立了秘密的联络点,为根据地传递情报。
日伪当然不会坐视不管。
他们得知望安镇的“异动”
后,派出小股部队前来骚扰,散布谣言说“抗日力量是土匪,会抢走百姓的粮食”
。
但望安镇的百姓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任人宰割的群体,他们在赵刚的带领下,组织了严密的警戒,一现日伪的探子就立刻报告,民兵队还会配合武工队进行伏击,几次下来,日伪的骚扰就再也不敢轻易来了。
更重要的是,根据地的支援源源不断地到来。
除了粮食和药品,还派来了农技师,指导百姓改良种子、开垦荒地;派来了教师,在镇上办起了“抗日小学”
,让孩子们不仅读书识字,更学习抗日的道理。
当第一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