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5集 保甲制度与户籍治安化(3 / 3)

(水上居民)因拒绝登岸入甲,长期被视为「化外之民」,成为海盗滋生的温床。

3民族与地域的实施困境

-西北回民因「礼拜习俗与保甲稽查冲突」,常拒登保甲册,引民族矛盾;

-台湾地区粤闽移民因祖籍冲突,保甲制沦为械斗工具,如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起义,即因保长偏袒闽籍而爆。

4制度成本与效率的失衡

保甲制需大量人力物力:

-全国保长、甲长约200万人,朝廷无俸禄放,多由百姓摊派费用;

-保甲册的编造、递送消耗大量行政资源,据《户部则例》记载,州县每年用于保甲的费用占财政支出的15以上,却未能有效遏制犯罪。

六、历史意义:封建户籍制度的转型与近代警察的雏形

清代保甲制的强化,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重大转向:

-从「编户齐民」到「保甲连坐」:户籍的人身依附色彩减弱,治安监控功能强化,为近代警察制度提供了组织基础。

如清末新政时期,天津知府赵秉钧将保甲改编为「巡警」,直接沿用保甲的三级编制。

-社会控制的技术化:保甲册的信息登记、流动人口监控等手段,蕴含现代人口管理的萌芽。

民国时期的「户籍法」仍保留「保甲编组」的框架,直至1949年后才彻底废除。

-基层治理的二元性:保甲制与宗族、行会等民间组织形成共治格局,既强化了国家权力渗透,又为地方自治留下空间。

如徽州地区的保甲,常由宗族族长兼任保长,实现「官治」与「自治」的结合。

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在《中国家族法原理》中指出:「清代保甲制是封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最深入延伸,其通过户籍监控实现社会控制的理念,已越传统赋役制度,而接近近代主权国家的治理逻辑。

」尽管这一制度因封建体制局限而未能完全实现社会稳定,但其所构建的基层管理框架,却成为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,户籍制度演变的关键过渡形态。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