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3集 明末流民起义与户籍崩溃(1 / 4)

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与流民起义对户籍制度的冲击:从黄册崩坏到王朝倾覆

一、土地兼并狂潮:黄册制度失灵的经济根源

1土地集中化的历史轨迹

明朝中期以后,官僚、勋贵与地主通过“投献”

“诡寄”

“强占”

等手段大规模兼并土地。

如万历年间,福王朱常洵封地达两万顷,江南士绅占田比例更50。

土地兼并直接导致两个后果:一是自耕农失去土地后逃离原籍,黄册中“人户逃亡”

记载从嘉靖年间的30升至崇祯时期的60;二是地主将田产隐匿于宗族或官绅名下,规避赋税,据《明实录》记载,万历年间全国隐田达400万顷,占登记耕地的三分之一。

2黄册制度的结构性缺陷

朱元璋时期推行的黄册制度以“里甲制”

为基础,规定十年一造册,登记人户田宅、资产。

但至明后期,制度执行逐渐流于形式: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,在造册时篡改数据,出现“丁口不实”

“田亩虚增”

现象。

如苏州府在隆庆年间造册时,竟将实际人丁30万虚报为50万,田亩则多报2000顷,导致黄册成为“纸上户籍”

,失去对人口与土地的实际控制力。

二、流民潮泛滥:户籍体系崩溃的直接诱因

1流民产生的三重推力

-赋役重压:土地兼并下,失去田产的农民仍被官府按黄册征派赋税。

如河南地区,自耕农每亩田赋从明初的003石增至明末的05石,加上“三饷”

(辽饷、剿饷、练饷)加派,赋税负担较万历年间上涨4倍,农民“鬻田而不能供赋”

,只能逃亡。

-自然灾害:崇祯年间(1628–1644年)爆“小冰期”

,华北连续17年大旱,陕西、山西等地“赤地千里,人相食”

,流民潮从局部蔓延至全国。

据《明季北略》记载,1630年陕西流民已达百万,占当地人口的80。

-户籍禁锢的反噬:明朝“配户当差”

制度规定,民户、军户等世袭职业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