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驱口制度研究:户籍体系下的阶级割裂与社会矛盾
引言:历史语境中的驱口制度
公元13世纪,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,在建立横跨亚欧的庞大帝国过程中,一种特殊的人口掠夺与统治方式——“驱口”
制度,被纳入元朝的户籍与社会管理体系。
驱口,即战争中被掳掠或通过其他途径沦为奴隶的人口,其户籍不属州县,而附属于主人户籍,形成“主从依附”
的人身关系。
这一制度并非蒙古草原奴隶制的简单延续,而是在征服农耕文明后,与中原户籍制度碰撞融合的产物。
它不仅打破了唐宋以来“编户齐民”
的相对平等结构,更通过法律与户籍的双重固化,使社会阶级分化呈现制度化特征。
本文将从驱口制度的起源、法律身份、经济角色、社会影响等维度,剖析其如何在元朝户籍体系中埋下阶级矛盾的隐患,并对元代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。
一、驱口制度的起源与展:从战争掠夺到制度固化
(一)蒙古征服战争与驱口的初始来源
蒙古帝国的扩张史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掳掠。
1211年蒙古攻金开始,“凡破城邑,不问老幼、贫富、顺逆,皆杀之,略取子女玉帛”
(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),被掳人口被称为“驱”
或“驱口”
,意为“被驱赶的人口”
。
这些人口一部分成为蒙古贵族、军将的私属,另一部分被充作“军驱”
,随军服役。
如12年汴京之役后,蒙古将领不台“取民为奴,曰‘大手驱’”
(《元史·太宗纪》),此类驱口直接依附于军事集团,成为战争资源的一部分。
征服南宋的过程中,驱口来源进一步扩大。
1275年,伯颜率军南下时,曾下令“所过州县,取民为奴者,杀无赦”
,但实际执行中,士兵掳掠仍屡禁不止。
《元典章》记载,至元年间,江南地区“富室大家,多以良民为驱口,动辄千百”
,可见驱口数量已随战争规模膨胀而激增。
除战争掳掠外,债务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