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潮帆影: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与古代商籍制度的萌芽
一、陆海易势:宋代海上贸易勃兴的历史土壤
北宋立国之初,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传统陆上丝绸之路被辽、西夏截断,汉唐以来“凿空西域”
的陆路贸易通道逐渐沉寂。
与此同时,南方经济在晚唐五代的开中已越北方,至宋太宗时期,江南漕粮占朝廷岁入的六成以上,太湖流域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
的谚语印证着经济重心的彻底南移。
这种地理与经济格局的转变,为海上贸易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技术层面的突破更为关键。
宋代造船业已能建造载重万石的“神舟”
,其“上平如衡,下侧如刃”
的尖底设计适应深海航行,隔水舱技术将船舱分隔为多舱,极大提升了抗沉性。
指南针在航海上的普及(《梦溪笔谈》记载“舟师识地理,夜则观星,昼则观日,阴晦观指南针”
),使海船得以摆脱沿岸航行的局限,开辟跨洋航线。
据《萍洲可谈》记载,广州海商已能“舟行过波斯湾,识地理者数十国”
,航线从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沿岸的三佛齐(今印尼苏门答腊)、注辇(今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),甚至远达阿拉伯半岛的麻嘉(麦加)。
朝廷的政策导向亦至关重要。
宋太祖开宝四年(971年)即在广州设市舶司,真宗时期更明确“招诱蕃商,阜通货贿”
为国家财政方略。
熙宁变法期间,市舶司收入占朝廷财政的2—3,至南宋孝宗年间,仅泉州一地市舶之利就达百万缗,占中央财政收入的5以上。
这种对贸易利润的依赖,使宋朝成为中国古代少有的“重商”
王朝,为海商群体的壮大提供了制度空间。
二、扬帆沧海:海商群体的崛起与经营网络
宋代海商按身份可分为三类:官商、民间大商人和中小商贩。
官商以“纲”
为代表,多由市舶司官员或权贵子弟兼任,如泉州蒲氏家族,其先祖蒲寿庚“以善贾往来海上,致产巨万,家僮数千”
,曾垄断泉州香料贸易近三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