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集 保甲法实施与户籍军事化(1 / 4)

保甲法与北宋户籍制度的军事化重构——王安石变法中的基层控制革命

一、乱世前夜:保甲法推行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动因

北宋中期,“三冗”

问题(冗官、冗兵、冗费)与社会矛盾交织,形成积贫积弱的困局。

据《宋史·食货志》记载,仁宗时期全国禁军数量已达826万,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五,而厢军虽达43万却“多老弱不任战”

,边防对西夏、辽朝屡战屡败,内部则“盗贼充斥,州县不能制”

庆历七年(1047年),贝州王则起义虽仅持续66天,却暴露出地方治安体系的崩溃——州县巡检司兵力分散,乡兵“平时则事稼穑,应募则苦训练”

,既无力御敌,又因征调频繁加剧流民问题。

王安石在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中尖锐指出:“今之散青苗钱者,无问民之贫富,愿与不愿,强抑与之”

,而更严重的危机在于基层控制的松弛:“民不知畏,而奸邪易以妄作”

他认为,唯有将户籍管理与军事组织深度绑定,才能既解决“寇盗充斥”

的治安难题,又通过“什伍相保”

重构赋税征收的人口基础。

英宗治平四年(1067年),三司使韩绛奏报:“天下户口岁增,而垦田日削,赋役不均,盖由版籍不明”

,这一现状促使神宗朝变法将户籍整顿作为核心突破口。

二、什伍相维:保甲法的制度设计与户籍编织

(一)三级架构:从“保”

到“都保”

的户籍军事化编制

熙宁三年(1070年),王安石颁布《畿县保甲条例》,规定乡村户籍以十户为一保,五十户为一大保,五百户为一都保。

保设保长,大保设大保长,都保设都保正与副保正,均由本地富户或武举人充任。

以开封府畿县为例,每保需登记“主户、客户之丁口、畜产、田宅”

,并绘制《保甲图》,详细标注每户位置、丁男数量及可充任保丁的人员(年二十至五十的健壮男子)。

这种编制突破了传统乡里制“以地分民”

的模式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