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集 经济复苏与户籍重建曙光(1 / 6)

五代十国后期户籍重建的曙光:经济复苏与制度转型的历史铺垫

一、干戈渐息:五代后期的局势嬗变与经济复苏土壤

五代十国(7—960年)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分裂时期,藩镇割据、王朝更迭频繁,兵燹之灾遍及中原。

至后周世宗柴荣时期(954—959年),长期战乱的破坏虽未完全消弭,但部分地区已显现出局势趋稳的迹象。

后周通过南征北战,先后击败后蜀、南唐,收复幽云十六州部分失地,中原核心区域的军事威胁暂时缓解;与此同时,南唐、吴越等南方政权也进入相对和平的展阶段,形成“中原稍定,南方承平”

的格局。

战乱的缓和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。

后周世宗推行“均定田租”

“奖励耕织”

政策,下令焚毁寺院铜器铸造钱币,缓解流通货币短缺;南唐中主李璟时期,长江中下游地区“比年丰稔,兵食有余”

,吴越则通过兴修水利(如扞海石塘),将太湖流域打造为“苏湖熟,天下足”

的粮仓。

农业的恢复带动手工业与商业展,扬州、金陵、杭州等城市重现繁荣,“商旅辐辏,百货骈阗”

的景象再次出现。

经济活动的重启迫切需要稳定的人口管理体系,而长期战乱导致的“版籍焚逸,人口流散”

局面,使户籍重建成为当务之急。

二、版籍荒芜:五代户籍制度的崩溃与管理困境

五代初期的户籍制度承继唐制,以“计帐”

“户籍”

为基础,实行“三年一造籍”

制度,但战乱迅瓦解了这一体系。

后梁开平年间(7—911年),关中地区“百姓流散,户籍隳坏”

,后唐天成二年(927年),宰相冯道奏称:“自兵戈以来,户籍残毁,至于赋税,多不依据版图。”

这种混乱源于三重矛盾:

1人口流动与户籍失实的矛盾

战乱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,“中原士民避乱者多亡入江南”

,仅后晋天福年间(936—942年),南渡江淮的流民就达数十万。

这些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