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集 李唐初兴与户籍构想(1 / 4)

唐初户籍制度的构建与推行

一、王朝初立,户籍构想

公元618年,李渊在长安称帝,建立唐朝,历经隋末战乱,山河破碎,民生凋敝。

李渊深知,欲使大唐长治久安,走向繁荣昌盛,户籍制度乃关键所在。

隋朝初期,文帝推行“大索貌阅”

“输籍定样”

等户籍政策,使得国家人口统计清晰,赋税收入增加,国力强盛一时。

然而,隋炀帝后期滥用民力,导致民怨沸腾,社会动荡,户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,百姓纷纷逃离原籍,最终成为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鉴于隋朝的经验教训,唐初朝廷开始精心构想新的户籍制度。

朝堂之上,群臣围绕户籍制度的构建展开激烈讨论。

尚书左仆射裴寂认为:“隋之亡,非户籍制度之过,乃用之失当。

我朝当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”

中书令萧瑀亦附和道:“诚如裴公所言,现今局势,百姓流离失所,户籍混乱不堪,当务之急是先稳定人心,再行户籍之策。”

李渊听取群臣建议后,下令由户部牵头,礼部、吏部等多部门协同,共同制定新的户籍制度。

户部尚书刘文静领命后,深感责任重大,他组织一众官员,日夜查阅隋朝户籍典籍,深入研究各地呈上的关于人口、土地、赋税等现状的报告。

经过数月的努力,初步规划逐渐成形。

新的户籍制度旨在通过精准的人口登记,合理分配土地资源,稳定赋税收入,从而恢复经济,稳定社会秩序,为唐朝走向盛世奠定坚实基础。

二、推行遇阻,困难重重

尽管唐初朝廷对新户籍制度满怀期待,但在推行过程中,却遭遇了诸多棘手的困难。

当其冲的便是百姓对官府的疑虑。

隋末的连年战乱,使得百姓饱受兵役、徭役之苦,对官府的命令心存恐惧与不信任。

当官府派人下乡宣传新户籍制度,要求百姓如实登记人口信息时,许多百姓担心会再次被征以重税、苦役,故而采取抵触态度。

在河南道的一个小村落,里正挨家挨户劝说村民登记户籍,村民们却紧闭家门,不愿配合。

一位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