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三国末期的政治格局与西晋建国
(一)曹魏政权的衰落与司马氏崛起
东汉末年,黄巾起义(184年)引军阀割据,经官渡之战(200年)、赤壁之战(208年)后形成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。
至曹魏后期,皇权衰微,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(249年)诛灭曹爽势力,司马氏掌控朝政。
其子司马师、司马昭继续巩固权力,至司马昭时,曹魏已名存实亡,史称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
。
(二)蜀汉灭亡与三国失衡
263年,司马昭派钟会、邓艾伐蜀,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,蜀后主刘禅投降,蜀汉灭亡。
此役打破三国平衡,曹魏势力占据益州,形成对东吴的西、北两面合围。
司马昭病逝后,其子司马炎(6-2年)于265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,建立西晋,定都洛阳,改元泰始,史称晋武帝。
(三)东吴的困局:孙皓的暴政
东吴自孙权称帝(229年)后,历经孙亮、孙休等君主,至264年孙皓(242-284年)继位时,朝政已腐败不堪。
孙皓沉溺酒色,滥施酷刑,甚至“凿人眼目,剥人面皮”
,导致君臣离心、民怨沸腾。
其统治下的东吴“国无一年之储,家无经月之畜”
,军力衰退,边防松弛,为西晋灭吴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二、西晋灭吴的战略筹备:十年磨一剑
司马炎即位后,以统一天下为目标,针对东吴的地理、军事特点,制定了“水陆并进、分进合击”
的灭吴方略,并耗时十余年(265-280年)进行全方位准备。
(一)政治整合:稳定内部统治
1安抚曹魏旧部:司马炎保留曹魏官僚体系,厚待曹氏宗室,缓和新旧势力矛盾。
2推行占田制与户调制:通过土地分配与赋税改革,恢复北方经济,充实国库,为战争储备物资。
3罢州郡兵:280年灭吴前,司马炎下令“悉去州郡兵,大郡置武吏百人,小郡五十人”
,削弱地方割据隐患,集中兵权于中央。
(二)军事布局:构建六路伐吴体系
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