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快与汉国和谈,否则腹背受敌。\"
陈元康沉吟道:\"世子明智。只是汉王刘璟狡猾多诈,此次和谈恐怕要付出不小代价。据探报,汉军虽胜,但也损失惨重,急需补充。我担心他们会狮子大开口。\"
\"代价再大,也比亡国强。\"高澄目光坚定,\"你即刻出发,以张岳性命为筹码,试探刘璟的口风。记住,一定要赎回五万俘虏,至于条件…\"他顿了顿,咬牙道,\"可视情况让步。\"
陈元康躬身领命:\"臣定不辱命。\"但他心中明白,这次出使无异于与虎谋皮。汉王刘璟向来以强硬着称,此次大胜后更不会轻易让步。
——————
与此同时,洛阳通往潼关的官道上,一支简陋的车队正在艰难前行。车轮碾过坑洼的路面,发出吱呀作响的声音,一如周国如今岌岌可危的国运。
尚书左仆射杨侃坐在马车中,眉头紧锁。函谷关沦陷,金墉城破,洛阳周边汉骑游荡,颖、将、宋三州近百万百姓被掳往汉国...每想至此,他的心就如刀绞般疼痛。这些天他几乎没有合眼,一闭眼就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。
\"大人,前面就是潼关了。\"车夫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。
杨侃掀开车帘,远处潼关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。他知道,此次出使关系大周存亡。国内精锐尽失,国库空虚,若不能与汉国达成停战,这个冬天将是周国的末日。
\"加快速度。\"杨侃吩咐道,\"务必在天黑前抵达潼关。\"
车夫犹豫道:\"大人,潼关是汉军把守,我们...\"
\"正是要见汉军。\"杨侃沉声道,\"递上国书,说明来意。两国交兵,不斩来使,汉王这点气度还是有的。\"
话虽如此,他心中实则忐忑不安。刘璟的凶名在外,此次沙苑大捷更是让他气焰嚣张,能否同意和谈还未可知。更何况周国如今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筹码,只能寄希望于汉王不想两线作战的考量。
杨侃摸了摸袖中的国书,那上面写满了屈辱的条件——割让三州,每年进贡黄金万两,绢五万匹,甚至还包括送质子入长安。这些都是周国难以承受的代价,但为了生存,不得不为。
汉国:长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