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4章 先念山河沦寇盗,暂将身计付耕锄(3 / 6)

房的托付与圣旨内容简要说了,“明日咱们便启程去江南,赈灾之外,还要查漕粮克扣案。你们说说,随行的人该怎么选?”李谦先开口,语气谨慎:“大人,随行需分三类人:一是民政官,懂赈灾安置;二是账册吏,能查粮道;三是护卫,防地方官刁难或刺客。但有一条——绝不能用京中举荐的人,石崇定会借机安插眼线。”

王述点头,补充道:“大人说得对!当年蜀地治水,咱们就是用本地小吏,才避开了乡绅的阻挠。江南那边,咱们可从地方县衙调‘有赈灾经验却未获提拔’的小吏,这些人大多清廉,还想靠实绩晋升,不会与地方官勾结。”赵烈则道:“护卫方面,除了咱们王府的五十名校尉,还需玄夜卫张启大人的人配合——江南是石崇的地盘,他肯定会派人盯着,咱们得防他暗害。”

萧钰听着,指尖在案上轻敲:“李谦,你明日去吏部,以‘赈灾需熟民政’为由,调江南各府‘考绩中上却未迁’的县令、县丞各一人,避开石崇的人;王述,你去工部,申请调二十顶‘临时义仓’的帐篷和五十石急救粮,先运去苏州码头;赵烈,你去玄夜卫衙署见张启,约好明日辰时一同启程。记住,所有调令都要留档,每一步都要按制度来,不给人留‘越权’的把柄。”三人齐声应“是”,分头去准备,书房里只剩下萧钰和案上的江南舆图,他指尖在苏州、淮安的位置划过,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赈灾轮廓。

次日辰时,萧钰先去户部找刘焕调粮。户部衙署的大堂里,刘焕正对着一堆账册发愁,见萧钰进来,连忙起身:“蜀王大人,您怎么来了?”萧钰拿出圣旨,递给他:“刘大人,皇兄命我总领江南赈灾,需调淮安仓粮五千石、苏州仓粮三千石,烦请您立刻下调粮令。”

刘焕接过圣旨,看完后却皱起眉头,压低声音:“大人,不是下官不遵旨,只是……苏州仓粮被苏州知府王庆以‘预留边军粮’的名义扣了三成,下官派人去催,他说‘需石崇大人点头’,才肯放粮。”萧钰的眼神冷了下来:“王庆是石崇的人?”刘焕点头,语气无奈:“王庆是石迁的门生,石崇复位后,一直护着他。下官若强调粮,他定会找石崇告状,说下官‘不恤边军’,到时候……”这话里藏着官官相护的黑暗——地方官靠京中靠山抗旨,户部尚书怕得罪权臣不敢硬来,受苦的只有百姓。

“刘大人,”萧钰的声音沉了下来,“皇兄的圣旨上写着‘便宜行事’,王庆扣粮,不是‘恤边军’,是‘贪赃’。你现在就下调粮令,若他不遵,我便让张启带玄夜卫去苏州仓查账,看看他所谓的‘预留边军粮’,到底去哪了。”他刻意提张启,是在暗示“玄夜卫会查”,让刘焕放心——有玄夜卫在场,石崇也不敢轻易发难。

刘焕犹豫了一下,终究还是怕担“抗旨”的罪名,拿起笔写下调粮令:“好,下官这就下令。只是大人到了江南,查王庆时,还请……给下官留几分颜面,别牵连到户部。”萧钰点头:“我只查扣粮的人,不会牵连无辜。”接过调粮令,萧钰心中冷笑——这就是朝堂的腐坏,连户部尚书都怕权臣,若不彻底清查,江南赈灾只会沦为空谈。

萧钰离开户部时,石崇已从理刑院的眼线那里得知了消息。石崇坐在镇刑司的衙署里,手指敲击着案上的“江南官员名册”,脸色阴沉——萧钰去江南,明着是赈灾,实则是查漕粮克扣,而苏州知府王庆、淮安通判李达都是他的人,若被查出克扣,定会牵连到自己。

“来人。”石崇喊来亲信(镇刑司主事刘达),“你立刻去江南,给王庆、李达带信,让他们把扣下的漕粮赶紧补回粮仓,把账册做平,再找几个流民‘作伪证’,说‘粮价高是因为粮商囤粮,与官府无关’。若萧钰要查账,就说‘账册送京中户部核验了,暂时拿不出来’。”刘达躬身道:“大人放心,属下这就去。”石崇又叮嘱:“路上小心,别被玄夜卫的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