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向瓦剌军营,眼里满是复仇的火焰——为了饿死的兄弟,为了殉国的战马,为了京师的百姓!
瓦剌腹背受敌,顿时乱作一团。也先看着冲过来的京营卒和边军,知道大势已去,下令撤军。胡骑们纷纷上马,往北方逃去,京营卒和边军在后追赶,斩杀胡兵五千余人,缴获马匹三千余匹,兵器无数。
德胜门的城楼上,萧桓看着撤退的瓦剌骑兵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李东阳站在他身边,感慨道:“陛下,若不是谢太保杀马守御,若不是军民同心,京师今日已非大吴所有。”萧桓点头:“谢渊乃国之柱石,朕要重赏他!”
京师解围后,谢渊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殉马的后事。他命人将战马的尸骨收集起来,埋在德胜门城外,立了一块“殉马碑”,碑上刻着“马骨饲卒,血护京畿”八个大字。卒子们自发赶来祭拜,有的献上马草,有的洒上酒,眼泪掉在墓碑上。
萧桓下旨:追赠殉马为“忠驹”,载入《大吴军牧志》;追赠饿毙、战死的京营卒为“忠勇校尉”,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,入祀“忠勇祠”;谢渊杀马守御有功,加“太师”衔(正一品),赏黄金百两;岳谦、秦飞、陈忠等人也各有封赏。
对于李嵩、张文等佞臣,萧桓命刑部从严审讯,最终判斩立决,首级传九门示众。其他藏粮官宦,按献粮多少,或贬或罚,吏治为之一清。
谢渊则趁机奏请萧桓,改革粮饷与军牧制度:设“粮道督查司”(从四品),隶御史台,专司粮饷调度与官宦藏粮核查,防止再出现粮尽危机;设“军牧监”(正五品),隶兵部,负责战马的饲养与管理,确保军资充足;规定京师需储备足够军民三月食用的应急粮,由户部直接管辖,定期核验。
萧桓准允,命陈忠牵头落实粮道改革,杨武负责军牧监的设立。制度的完善,为大吴后续的边防稳定,奠定了基础。
德胜门的“殉马碑”前,百姓们自发前来祭拜。周老汉带着乡勇们,在碑前种了一片柳树,说:“这些柳树,就像殉马一样,守护着京师。”孩子们则在碑前朗诵着谢渊写的《殉马诗》:“良驹殉国饲忠卒,血护京畿万里安。莫忘当年饥困日,同心方得固河山。”
京营卒换了一茬又一茬,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传统——每到杀马守御的纪念日,都会到“殉马碑”前祭拜,讲述当年的故事。岳谦退休后,还特意搬到德胜门附近,每日都会去碑前走走,像是在陪伴那些殉国的战马。
谢渊晚年时,再一次来到德胜门。他看着“殉马碑”上的字迹,想起当年杀马时的场景,眼里满是感慨。身边的小吏问他:“太师,当年杀马,您后悔吗?”谢渊摇头:“我从不后悔。马为军资,卒为根本,京师为社稷,若能护社稷安,杀马又何妨?”
《大吴史》的编撰者在写到“德胜门杀马守御”时,感慨道:“德佑之役,谢渊杀马以饲卒,非忍也,乃大义也。当是时,粮尽援绝,佞臣藏粮,卒几溃,城几破,若非渊之果决,京师危矣。殉马虽死,却凝军民之心,固京畿之防,此乃忠勇精神之体现,传之后世,当永记之。”
《玄夜卫档?守御录》的末尾,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——瓦剌的使者后来到京师议和,看到德胜门的“殉马碑”,感慨道:“大吴有如此忠勇之臣、之卒、之民,何愁不兴?我等再不敢犯矣。”
德胜门的风,年复一年地吹过“殉马碑”,吹过城楼,吹过京师的大街小巷。杀马守御的故事,也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,成为大吴历史上,一段永不磨灭的忠勇传奇。
片尾
萧桓下旨,将“德胜门杀马守御”之事纳入《大吴祀典》,规定每年杀马守御纪念日,帝需率百官至“殉马碑”前祭拜,缅怀殉马与忠卒。礼部编撰《殉马守御录》,详细记载杀马守御的始末,颁行天下,让军民皆知“同心守国”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