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,连夜带着金银去徐靖府中,想让徐靖替他隐瞒。“徐提督,”魏庸把金银放在桌上,“石迁的事,咱们都有牵连,你若帮我瞒过陛下,这些金银都是你的!”
徐靖却冷笑道:“魏大人,你以为我还会帮你们吗?石迁要焚火器库,害全城百姓,我已向陛下招认,你也束手就擒吧!”
话音刚落,玄夜卫卒就冲进来,按住魏庸。魏庸挣扎着喊:“徐靖!你敢卖我!”徐靖摇头:“是你自己通敌,怪不得别人!”
德胜门的兵卒们得知石迁通敌被抓,又听说谢渊要当众焚劝降书,士气大振。周老汉(德胜门乡勇教头)带着乡勇们练箭,箭箭中靶:“石迁这奸贼,想卖城投降,还好谢太保识破了!咱们定要守住德胜门,不让瓦剌来犯!”
后生周虎(周老汉之孙)练刀时格外卖力,刀风凌厉:“周伯,明日焚信,俺要去看!俺要记住这一天,以后谁再敢说降,俺就跟他拼命!”
岳谦看着练兵的兵卒,对谢渊道:“谢太保,士气这么高,就算瓦剌来犯,咱们也能打退他们!”
谢渊点头:“民心齐,泰山移。只要咱们同心协力,就没有守不住的城!”
萧桓召谢渊入宫,递给他一把镶嵌宝石的长剑:“谢太保,明日焚信,朕赐你这把‘镇国剑’,若有敢言降者,可先斩后奏!”
谢渊接过剑,躬身:“陛下,臣定不负信任!明日焚信后,臣会加强九门防务,确保京师无虞。”
萧桓拍了拍他的肩:“谢太保,京师的安危,就交给你了。朕相信你,就像相信列祖列宗会护佑大吴一样。”
谢渊的眼眶微热——皇帝的信任,是他坚守的底气。他握着“镇国剑”,心里清楚:明日的焚信,不仅是烧一封劝降书,更是烧尽投降的怯懦,点燃军民的忠勇。
傍晚,谢渊登上德胜门城楼,夕阳把城楼染成金色。秦飞、岳谦、周老汉陪在旁,看着远处的炊烟,谢渊道:“明日辰时,在城头焚信,召集九门兵卒、乡勇,还有京师百姓,让所有人都知道,咱们大吴绝不投降!”
秦飞点头:“属下已安排玄夜卫维持秩序,确保无人捣乱。”
周老汉道:“谢太保,俺们乡勇会去城头助威,让瓦剌知道,咱们百姓也敢跟他们拼命!”
谢渊看着众人,心里满是坚定——明日的烈焰,定能照亮京师的忠勇之路。
德胜门城头挤满了人。九门的兵卒穿着整齐的甲胄,手持兵器,排列成阵;乡勇们扛着锄头、弓箭,站在兵卒两侧;京师百姓扶老携幼,围在城下,等着见证这庄严的时刻。
谢渊穿着正一品的太保官袍,手持“镇国剑”,站在城头中央。他身后,两名兵卒捧着劝降书和石迁的通敌密信,墨痕在阳光下格外清晰。
“谢太保!”城下的百姓喊道,“咱们绝不降瓦剌!”
谢渊抬手,示意众人安静:“今日,咱们在这里焚了瓦剌的劝降书,焚了石迁的通敌密信!让瓦剌知道,我大吴军民,宁死不降!”
谢渊先让张启上前,展示劝降书和密信:“诸位请看,这劝降书的‘宣府卫印’是私刻的,无‘元兴二十三年铸’阴纹;这密信是石迁写给也先的,上面‘焚火器库、献德胜门’的字迹,是石迁的真迹!”
张启用放大镜(勘验器具)对着印鉴,城楼下的百姓虽看不清细节,却听见兵卒们的附和:“是真的!石迁这奸贼,竟通敌卖城!”
谢渊接着说:“石迁掌镇刑司,受陛下厚恩,却怀奸背主,想让咱们当瓦剌的奴隶!这样的奸贼,已被陛下下狱,日后定斩不饶!”
城下百姓齐声喊:“斩奸贼!守京师!”
谢渊接过劝降书和密信,走到城头的火盆前。夏风骤起,吹得他的官袍猎猎作响。他看着城下的军民,声音朗朗:“瓦剌也先!你敢犯我大吴疆土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