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石崇的阴谋,还朝堂一个清明。
阿福回到萧栎府时,天边刚亮。
他向萧栎禀报了传信的经过,萧栎听完,松了口气:“谢大人是忠臣,定能妥善处理——你先下去歇着吧。”
走出偏院,萧栎望着谢府的方向,嘴角露出一丝浅笑——这场仗,他们不会输。
片尾
天德二年秋,三日后早朝。
石崇果然率二十名御史联名弹劾谢渊“私藏于科党羽”
,李嵩在一旁附和,请求萧桓将谢渊打入诏狱彻查。
谢渊从容出列,呈上藏在祠堂的火药证据,又请林文取出儿子塾课本里的副本,于恪夫人也派人送来于恪府的证据,三份证据相互印证,铁证如山。
周显趁机出列,呈上玄夜卫密报:“石崇私调火药,拟借北元之力扰乱边镇,秦飞冒签押运兵丁,李嵩压下弹劾疏,三人结党营私,罪证确凿。”
刘玄也奏请萧桓彻查,萧桓震怒,下旨将石崇、李嵩、秦飞打入诏狱,二十名御史革职查办。
谢渊冤屈得以昭雪,继续担任太保兼兵部尚书,主持兵部事务;于恪也因火药证据牵连出石崇构陷,得以平反,官复原职;岳谦因揭石崇私调火药有功,升为大同卫总兵。
萧栎因暗中传信、助力平冤,被萧桓赏赐“忠勤宗室”
匾额,萧栎辞谢,只请求“多拨粮草赈济江南流民”
,萧桓准了。
谢府的缇骑撤走了,祠堂的匾额依旧挂着,谢明的《论语》还在国子监,一切都恢复了平静,唯有那枚缠枝莲蜡丸,被谢渊珍藏在铁盒里,成了大吴忠良互护的见证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二年暗夜传信,实为大吴朝‘忠良困厄而谋存,宗室安分而辅弼’之典范。
萧栎遣亲信冒险传信,以蜡丸印为契,显‘逊帝护忠’之诚;谢渊临危不乱藏证,分匿祠、府、塾,显‘忠臣谋国’之智。
石崇纠御史、结李嵩、纵秦飞,虽布权网,终难掩铁证;玄夜卫巡巷、缇骑围府、科党构陷,虽施苛计,终难撼忠义。”
货担挑过的暗巷已亮晨光,蜡丸印过的密纸已成史册,塾册缝过的证据终昭天下。
这场暗夜传信告诉后世:国之忠良,不在权位之重,而在危局时能守本心、藏铁证、谋长远;宗室之责,不在权势之高,而在乱局时能避党争、递援手、护忠良;帝之明,不在一时之稳,而在能辨奸佞、纳忠言、伸冤屈,使铁证不埋,忠义不辱。
萧栎与谢渊的默契,林文与周显的助力,于恪与岳谦的坚守,终让大吴度过危局,亦为后世留下治道之启示:江山之固,在忠良互护;朝局之稳,在公正不偏;民心之安,在邪不压正。
那枚缠枝莲蜡丸,不仅是传信的信物,更是大吴“忠良不朽”
的象征,刻在暗夜的青石板上,刻在大吴百姓的心中。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