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集千石林寒翠?谈运触宸愁
镇厄新印凝成之日,千石林残雪未消,却有新翠自石隙迸生——此非寻常草木之绿,乃神鳌背骨蕴蓄万年的生气,借镇厄印金光复苏。
石峰如剑处,松针缀雪若衔碎玉,雪下松皮泛青,隐有上古符文流转;虬柏覆霜似披银甲,霜隙柏叶吐芽,芽尖凝着女娲补天神丝的微光;最奇者石缝间苔衣,青如翡翠,沾雪不融,乃三百年前京营兵魂余息所养,映晨光作碧痕,风过林梢,簌簌落雪沾翠,雪化时竟留“守”
“护”
二字于苔面,转瞬即逝,故名“寒翠”
。
青冥子未即归终南,玄真木藜杖斜倚肩头,杖端混沌伴生珠映翠色,似与石林生气相和。
太上皇手持镇厄新印,印上伏羲八卦纹路温光透指,三百年枯寂之心如遇春阳,却仍有郁结萦绕眉间——那是对旧部的愧疚、对三界的忧思,如寒雾缠心。
二人沿苔径缓行,苔衣下“忘忧石”
铺路,石上纹路乃上古安神符,踏之能平心绪,却压不住太上皇血脉中躁动的伏羲灵力。
行至林深处,见一青石凳,凳面覆薄雪,雪下石纹如流云——此凳乃上古镇厄卫训练时的“憩魂石”
,以神鳌背甲边角料所制,能承兵魂休憩,三百年间,京营残魂常聚于此,凳面已浸满忠魂之气。
青冥子以藜杖轻扫雪屑,雪落如碎星,露出台面暗纹,他邀太上皇同坐:“陛下观此石林,初雪方霁而翠色已生,可知时运之道?昔年女娲补天后,曾留‘生生不息’四字于玄冰狱壁,言万物枯荣皆有定数,却非一成不变。”
太上皇颔,目扫周遭:松枝虽半雪压,却有新芽藏于枝桠,芽尖泛金光;柏干虽虬曲,却有气脉隐于皮间,脉中流青芒。
他指尖轻叩石凳,石面传来微弱共鸣,似有兵魂低语:“陛下,时运至矣。”
“雪压枝头而不折,霜侵石苔而不枯,先生欲言‘困极则通’,借女娲‘生生’之道乎?”
“非独困极通,更在‘枯荣有常,守本应变’。”
青冥子藜杖指向旁侧松林,藜杖玄珠射出青芒,映得松枝间浮出无数细小虚影——那是京营兵卒的残魂,正以灵力滋养新芽。
“时运如林中叶,枯时非死绝,乃蓄力待春,如陛下三百年困南宫,以自身为印镇蚩尤,是‘枯’时守道;今镇厄印成,玄冰狱固,便是‘荣’时将至,如这松芽破土,待展枝之日。”
太上皇闻言,忽起身指向十余步外一柏,声含怅然:“先生观此僵柏,生于墙阴石隙,根不得伸,枝不得展,叶半枯而芽不生,纵有蓄力之心,何来展枝之隙?”
那柏干虬曲如玄铁,贴宫墙而生,柏皮龟裂,缝中缠若有若无的黑气;柏叶大半焦黄,唯顶端余数片残绿,在寒风中颤栗,似随时欲落——观其形态,竟与三百年前京营副将苍玄的战姿隐隐相似。
青冥子望去,眸中青芒骤盛,混沌伴生珠映出柏下隐影:无数细小光粒缠绕柏根,似兵魂聚而不散,却被黑气压制。
他未点破,仅叹:“此柏困于形,非困于运。
墙阴虽冷,却有女娲神丝藏于墙内,引地脉生气;石隙虽窄,神鳌背骨蕴蓄的灵力仍能透石而入。
其根或已穿石,触地下生气,只是肉眼难见。
陛下所见,是柏之‘表困’,未察其‘里蓄’——那顶端残绿,便是忠魂未散的证验。”
“里蓄?”
太上皇喉间涩,袖中忽觉硬物硌手,乃三百年前随身之物——京营调兵符。
那符以神鳌背甲所炼玄铁铸就,非寻常金属,符面“镇天”
二字乃伏羲亲书,以其血脉为墨,边缘因常年摩挲,已泛柔光;符背刻京营兵阵图,三百年前,他常以指尖抚过阵图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