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透过窗纸的破洞向外望,只见高墙外的夜空,挂着一轮残月,月光惨白,洒在铁栏上,泛着冷光;栏外的羽林卫,正背对着殿门站立,甲胄在月光下泛着暗哑的光,像一尊尊没有生气的石像。
他想起今日内侍送来的饭食:一碗糙米饭,上面撒着几粒咸菜,还有一碗清汤,几乎看不见油花——这便是他这个太上皇的日常用度。
新帝虽未明着苛待,却也从未来看过他,连节日的赏赐,也只是象征性地送些旧衣旧物,似在提醒他“安分守己”
。
萧桓闭上眼,将额头抵在冰凉的窗棂上,只觉一股寒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口。
他没有落泪,十载囚居,泪早已流干,只剩下无尽的麻木与怅然。
殿内的油灯已灭,只剩下残月的光,透过窗纸的破洞,在地上投下几点细碎的白影,如霜似雪,更添凄凉。
远处传来更漏的声响,“咚——咚——”
,共敲了三下,已是三更天。
萧桓站直身子,慢慢走回木榻,重新裹紧旧棉絮。
夜风仍在吹,窗纸仍在响,羽林卫的甲叶声仍在传来,这一切,都将伴着他,度过又一个漫长的囚居之夜。
帝初入梦境,立于石林之麓,足下踏五色石径——石乃女娲补天余料,分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色,青者引混沌之芯灵泽,赤者聚伏羲血脉金曦,黄者承神鳌地脉生气,白者镇蚩尤戾煞,黑者纳松魂清息。
石面隐现八卦纹,乃伏羲亲手所刻,纹沟深寸许,内蓄松泉之露,踏之有轻响,如蓍草卜辞落地,声韵含“守、护、安、宁”
四字真意。
抬眼望峰峦,皆神鳌背骨所化,嵯峨如剑,直刺苍穹。
其骨经万年寒气化育,凝玄冰之精者,峰尖垂冰棱,长数丈,如水晶剑簇,映月华作七层琉璃光,光中隐现鳌魂虚影;聚苍松之魂者,石缝生古松,松干虬结如苍龙,皮上刻“守疆”
二篆,乃女娲昔年以指尖血所书,篆间泛青芒,松针细长如兵戈,每片针端凝着极细的“护魂霜”
,风过则簌簌落,针触帝衣即化光,渗入血脉,解三百年郁结之滞——帝忽觉胸臆间滞气散,如久旱逢甘霖,连呼吸都轻快几分。
石隙间出幽泉,曰“松魂泉”
,泉水晶莹如琥珀,底映星月,漾细碎金波,乃神鳌灵脉之精所化。
泉声泠泠,若《护世辞》之滥觞,辞句隐于泉声:“鳌承天,娲补地,松守疆,帝护世”
,反复循环,如上古圣贤在侧教诲。
泉畔生“醒神藓”
,藓色青如翡翠,叶上印“清心纹”
,触之有温,能清心魔之扰。
帝缓步而行,见一峰壁刻古篆,字大如斗,笔力通神,乃女娲昔年神鳌承天时所书“镇厄”
二字——青篆为骨,赤篆为魂,青者引混沌力,赤者镇戾气,字间泛青芒,芒中藏极小的鳌魂粒子,似在守护此字。
风过峰壁,篆文忽亮,射出两道光,绕帝周身三匝,化作“护厄符”
,符纹贴帝臂,隐而不见。
行至半里,道旁立一老叟,披苍松之裘——裘以千石林万年古松之皮为料,混鳌魂丝织就,裘纹隐现“鳌甲纹”
,寒不可侵;持玄真木杖,杖身取终南玄真观上古玄木,木纹如流云,乃女娲补天时遗落之木,杖端嵌“引魂珠”
,珠泛淡青芒,能辨魂息、显真形;须皆白,间缠松魂絮,眉如古松枝,眸中藏星斗,乃神鳌左鳍残魂所化,名“玄矶”
。
叟见帝,拱手躬身,声如古钟:“吾乃神鳌左鳍残魂,守此石林万载。
闻帝三百年困守,忧三界安危,心脉与鳌魂共振,故引帝入梦,观上古往迹,悟‘镇厄守世’之真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