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老师,此举怕是会彻底得罪李嵩与石崇。”
谢渊冷笑一声:“早已得罪,何惧更深?只要能还吏治清明,即便引来更多构陷,我也认了。”
离开御史台时,天空下起了小雨。
雨水打湿了朝服,却浇不灭谢渊心中的斗志。
他抬头望向皇城,心中默念:“陛下,臣定守住这江山,不负您的信任,不负百姓的期望。”
雨幕中,他的身影愈挺拔。
府衙的孤灯或许依旧寂寥,但这根支撑大吴江山的柱石,已在风雨中愈坚定。
他知道,只要初心不改,实绩为证,再凶险的风浪,也能扛过去。
片尾
夜色再次笼罩京师,谢渊的府衙依旧灯火通明。
他坐在案前,核对完最后一份边镇军器清单,于科端着一碗温热的汤药走进来:“老师,该喝药了。
秦飞大人传来消息,石崇与瓦剌的书信已拿到,上面写着石崇许诺‘若瓦剌出兵,便助其打开宣府城门’。”
谢渊接过药碗,眼中闪过一丝厉色:“证据确凿,石崇这是通敌叛国!
明日早朝,便将证据呈给陛下!”
于科点头道:“学生已备好副本,确保万无一失。”
谢渊喝完药,将清单收好:“明日你随我入宫,亲自向陛下禀报。”
于科离去后,谢渊走到书橱前,取出那本《边镇处置录》,轻轻摩挲。
从归府初忧到掌握实证,这一路的惊心动魄,只有他自己知晓。
窗外的雨还在下,却仿佛在冲刷着朝堂的污浊,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清明。
他走到窗边,望着雨中的皇城,心中满是坚定。
石崇的阴谋即将败露,朝局的风浪终将平息。
而他,会继续守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,为大吴的江山安稳,为百姓的安居乐业,倾尽所有。
孤灯之下,他的身影虽显寂寥,却带着无可撼动的担当。
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他终将赢得胜利——不是为了个人荣辱,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忠良与坚守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谢渊传》赞曰:“渊当国危之际,握兵柄而不专,遭谗言而不馁,以实绩固帝信,以周密防奸谋,可谓社稷之柱石也。
其忧思所系,非个人之安危,乃江山之存续、百姓之安乐也。”
天德元年的这场朝堂暗战,谢渊以孤灯为伴,以实绩为盾,在政敌的构陷与帝王的权衡中,走出了一条忠良之路。
石崇、李嵩之流,以权欲为刃,以构陷为术,看似步步紧逼,实则违背民心天道。
他们错把帝王的制衡当作纵容,错把党羽的附和当作底气,最终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,印证了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
的古训。
谢渊的坚守,彰显了“忠良”
二字的真谛。
面对政敌的步步紧逼,他不卑不亢,以文书筑防,以实绩说话;面对帝王的微妙信任,他清醒自持,不邀功、不避过,始终以江山百姓为重。
他的忧虑,从来不是为了个人荣辱,而是怕失去护国安民的机会;他的抗争,从来不是为了权力博弈,而是为了守住忠良的底线。
萧桓的明断,是这场暗战的关键。
他虽需制衡之术,却未失是非之心,在流言与实证之间,始终选择相信忠良、支持实绩。
正是这份帝王的清醒,让谢渊有了抗敌的底气,让朝局有了清明的希望。
历史的尘埃落定,府衙的孤灯早已熄灭,但谢渊在风雨中的坚守,却永远留在了大吴的史册中。
他告诉我们:忠良的价值,不在于权位的高低,而在于危难时的担当;帝王的智慧,不在于权术的精妙,而在于明辨忠奸的眼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