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5章 羁旅愁思付与谁讲(2 / 7)

/p>

昌顺郡王没应声,只是望着远处皇城的方向——那里灯火通明,哪怕下着大雪,御书房的烛火也该还亮着,萧桓此刻或许正在批阅奏折,或许正在与谢渊商议边镇防务,而他这个曾经的帝王、如今的昌顺郡王,却只能在这残破的偏殿里,守着一盆残火,等着不知何时会来的“旨意”

小宫监站在他身后,目光落在他腰间——那里藏着一块先帝赐的和田玉佩,刻着“同”

字纹路,与萧桓那块“心”

字佩本是一对,是当年“兄弟同心”

的信物,如今却成了王爷唯一的念想。

殿外忽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,伴着甲胄碰撞的脆响,打破了南宫的死寂。

昌顺郡王猛地回头,只见小宫监脸色煞白,扑通一声跪倒在地:“是……是宫里的仪仗来了!”

王爷的喉咙紧,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棉袍,试图遮住领口的毛边,可指尖的颤抖,却暴露了他的慌乱。

脚步声越来越近,最终停在殿门外。

魏奉先尖细的嗓音隔着门传进来,带着毫不掩饰的倨傲:“圣旨到——昌顺郡王接旨!”

这声“昌顺郡王”

,像一把钝刀,狠狠扎在王爷的心上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强撑着走到殿中,却迟迟没有下跪——他曾是大吴的帝王,哪怕如今沦为圈禁的郡王,也不愿在这个昔日奉承他的宦官面前,如此卑微。

殿门被推开,魏奉先穿着一身簇新的绯色宦官袍,腰束玉带,手里的拂尘搭在臂弯,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,一个捧着明黄圣旨托盘,一个提着宫灯。

宫灯的光映在魏奉先脸上,满是得意的笑容,却没人注意到,他袖中滑落半块青玉佩,上面刻着模糊的“石”

字,他慌忙用拂尘盖住,指尖沾了点墨痕——那是石崇旧党的信物,石迁被处死后,魏奉先便成了旧党在宫中的暗线,此次宣旨,亦是为了探看王爷的虚实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“王爷,陛下有旨,您还不跪下接旨?莫非是想抗旨不成?”

魏奉先的声音拔高,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,悄悄将玉佩揣回袖中。

昌顺郡王的指节攥得白,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。

他想起当年自己在位时,魏奉先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太监,见了他连头都不敢抬,如今却敢这样对他说话——权势易位,竟连宦官的嘴脸都变得这般快,只是他没看透,这张倨傲的脸背后,还藏着旧党的阴谋。

魏奉先见王爷不动,脸色沉了下来,抬手示意身后的小太监:“念!”

捧着圣旨的小太监立刻展开绫缎,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念道: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昔郡王在位七载,宠信宦竖,虚耗军饷,滥征民力,致边镇危急,百姓流离,罪当废黜。

朕念及同宗骨肉之情,不忍加诛,特贬为昌顺郡王,圈禁南宫,非朕诏命,不得擅离;其子萧烨,年方十六,未涉朝政,着入文华殿偏阁伴读,由司礼监内监看管,习读经史,待成年后再议封地。

钦此!”

“昌顺郡王”

四个字,像重锤一样砸在王爷的耳膜上。

他猛地抬头,盯着那道圣旨,明黄绫缎上的金线龙纹在宫灯下着冷光,刺得他眼睛生疼。

他没注意到,圣旨末尾的玉玺印旁,有一道极细的划痕——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私记,凡涉及“质子”

安排的圣旨,都会刻此痕,暗示萧烨的“伴读”

身份不过是掩人耳目,实则是萧桓用来牵制旧党的质子,若旧党敢动,第一个遭殃的便是萧烨。

“钦此……”

小太监念完,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。

魏奉先上前一步,将圣旨递到王爷面前,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