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7章 炎曦炙叶凝清露雾锁烟埋见素心(7 / 7)

书,也照亮了这位老臣坚毅的脸庞——君臣相得,江山可期,这便是他此生所求的最好结局。

片尾

冬日的阳光透过兵部衙署的窗棂,洒在案上那本泛黄的密信卷宗上。

谢渊坐在案前,轻轻摩挲着封面,七年前的风雪、丹墀上的对峙、御书房的默契,一一在脑海中闪过。

于科端着一碗温热的汤药走进来:“老师,该喝药了。”

谢渊接过药碗,随口问道:“南京那边有消息吗?”

于科答道:“听说周侍郎近日处理江南漕运事务颇为得力,陛下还特意下旨嘉奖了。”

谢渊点了点头,嘴角露出一丝浅笑:“能安心做事,便是好事。”

喝完药,他拿起一份新到的边镇军报,仔细看着。

报上写着“冬衣已悉数放,将士士气高涨”

,他满意地点了点头,提笔在上面批复:“甚好。

需持续关注边情,不可懈怠。”

窗外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,整齐而有力。

谢渊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皇城,御书房的方向隐约可见。

他知道,萧桓此刻或许也在批阅奏章,或许也在想着如何让大吴更加强盛。

这场君臣对弈早已落幕,留下的不是怨怼,而是更深厚的信任与默契。

谢渊深吸一口气,转身回到案前,继续处理公务。

烛火摇曳中,他的身影与案上的文书融为一体,成为大吴江山安稳的一道坚实屏障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君之权在权衡,臣之节在守正,旧臣之情在念主。

三者若能相得,则社稷安;若相悖,则风波起。”

天德元年这场因旧案引的君臣对弈,终以周德远贬、谢渊留任、萧桓定调画上句点。

它无关党争,不涉杀戮,却深刻诠释了君臣关系的真谛。

周德的难,源于旧臣对故主的执念与自身被贬的积怨,他以“君恩”

为旗,却忽略了“国计”

为本,最终只能在远贬之地收敛锋芒。

他的悲剧,在于将个人情感凌驾于江山大局之上,忘了“臣”

之本质,不仅是侍君,更是护民。

谢渊的坚守,彰显了“社稷为重”

的忠良本色。

面对攻讦,他不卑不亢,以史实为证,以民心为盾,既未因帝王的试探而失节,也未因旧臣的怨怼而失度。

他的智慧,在于明白“忠”

非愚忠,“孝”

非愚孝,唯有守住江山,才能真正护住君恩与民本。

萧桓的裁决,尽显帝王的权衡之术。

他既未因“君恩”

而苛责忠良,也未因“国计”

而冷落旧臣,以“降职申斥”

平旧臣之怨,以“留任嘉奖”

安忠良之心。

他的高明,在于懂得“平衡”

二字——帝王之权,不在一意孤行,而在兼顾各方,凝聚人心。

历史的尘埃落定,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。

这场没有硝烟的对弈,早已化为史书上的寥寥数笔,却留下了永恒的启示:君臣相得,不在无隙,而在相知;江山安稳,不在无议,而在守正。

谢渊的忠、萧桓的明、周德的执,共同构成了这幅大吴中兴初期的君臣图景,也为后世指明了“君明臣忠,天下太平”

的正道。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