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7章 炎曦炙叶凝清露雾锁烟埋见素心(2 / 7)

闭上眼,七年前那个雪夜的画面又在眼前浮现:案上摊着瓦剌百万赎金的通牒、户部“国库存银仅三十万两”

的急报,还有大同守将“铁骑三万压境”

的军报,而密探带回的血书只有八个字:“勿以朕为念,守国为重”

再睁眼时,他已平复心绪,出列躬身:“陛下,周侍郎所言,多有片面,臣恳请一一剖明。”

萧桓微微颔,指尖重新落回玉玺:“准奏。

谢尚书,你且说来。”

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,所有人都知道,接下来的每一句话,都将牵动这场君臣对弈的走向。

“周侍郎称臣‘手握兵权却按兵不动’,实则不然。”

谢渊的声音带着久病的沙哑,却字字清晰,目光扫过周德因激动而泛红的脸,“《大吴会典?兵制》载明,调兵需有陛下御笔手谕与兵部勘合双证。

当年德佑帝被俘,军权暂归内阁统筹,臣时任兵部侍郎,仅掌边镇防务调度,何来‘全权兵’之权?”

周德立刻反驳:“无兵之权,可有死谏之责!

群臣当年联名请奏突袭敌营,你为何一一驳回?难道不是怕损兵折将影响自身前程?”

这话像根针,狠狠扎在殿内每个人心上——“死谏”

二字,向来是旧臣攻讦权臣的利器。

谢渊的眼神骤然锐利,声音陡然提高:“周侍郎当年被贬南京,未曾参与中枢议事,自然不知其中凶险!

瓦剌大营设于狼居胥山,地势险要,且有铁骑层层布防,京营精锐仅五万,若贸然突袭,非但救不出太上皇,反而会中‘围点打援’之计!

大同守将李默彼时急报,瓦剌已在京师外围布下伏兵,只待我军出城便要合围——此等以卵击石之举,臣若准奏,才是真的害了太上皇,害了大吴江山!”

他转向萧桓,躬身递上一本封皮泛黄的卷宗:“陛下,此乃当年边镇急报汇编,上面有李默的亲笔签字与宣府卫印鉴,可证瓦剌兵临城下之实。

玄夜卫旧档亦有记载,彼时瓦剌遣使谈判时,暗中派探子潜入京师,企图里应外合,幸被秦飞截获密信——此等谈判,臣敢应吗?”

萧桓示意内侍接过卷宗,指尖轻轻敲击御案,未置可否。

周德却不肯罢休,又抛出下一个诘问:“赎金之事呢?瓦剌虽要百万,亦可讨价还价,何以一文未拨?难道国库空虚,便连太上皇的安危都可不顾?”

这话戳中了最敏感的“君恩”

二字,殿内不少老臣都微微颔,显是认同此理。

谢渊的目光掠过那些点头的老臣,心中泛起一丝悲凉,却仍沉声作答:“周侍郎可知当年国库实情?德佑二年,全国赋税总收入仅四十万两,既要支付边镇十万驻军的粮饷,又要筹备春耕种子与赈灾款项。

瓦剌索要的百万赎金,需耗三年赋税,若悉数奉上,来年春耕无粮,流民必反,内忧外患叠加,大吴江山危在旦夕!”

他的声音渐渐放缓,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:“太上皇在敌营中,曾三次派死士送回密信,皆言‘守国为重,勿念朕身’。

臣虽未拨赎金,却派岳谦率三百死士潜入敌营,送去棉衣、药品与密信,约定以烽燧为号,若瓦剌动杀机便举火示警。

那些死士,活着回来的不足十人——他们的遗骸,至今仍埋在边镇荒丘,周侍郎可曾知晓?”

这话一出,殿内的议论声瞬间平息。

萧桓的指尖终于停止敲击,目光落在谢渊脸上,带着审视,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。

周德的脸色白了几分,却依旧梗着脖子,显然不愿就此退让。

他深吸一口气,转向萧桓,重重叩:“陛下,谢渊所言纵有文书为证,亦难掩‘权衡过甚’之嫌!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