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2章 病榻孤灯摇瘦影青丝沾露似凝珠(2 / 6)

李嵩以“亲戚涉案”

拿捏,不便沾手?他翻开第一册,谢渊的朱笔批注赫然在目:“三月前已报损耗五百,为何仍记三千?”

笔迹力透纸背,带着不容置疑的严正,可于科却从那笔锋的颤抖里,读出了恩师的隐忍与焦急。

“老大人可知,”

于科的声音有些紧,连他自己都没察觉,问这话时喉结滚了滚,“昨日镇刑司的人,去了军器局库房。”

他多希望老吏说“不知”

,可心底却清楚,这不过是自欺欺人。

老吏眼皮跳了跳,端起案边的茶盏抿了一口,茶水早凉了,却还是故作镇定地压了压手:“镇刑司……石副提督的人?”

石崇二字出口,老吏的声音都轻了几分,像是怕这名字惊动了什么。

“是。”

于科指尖重重点在“鸟铳”

二字上,指节泛白,“军器局的掌事是李尚书的门生,昨日送来的清册,与库房实存差了七百杆。

镇刑司去查,却只报‘账目偶误,已更正’。”

偶误?他在心里冷笑,这两个字,是官官相护最体面的遮羞布,可底下藏着的,是边军的性命。

老吏放下茶盏,杯底与案面碰撞的轻响,在此时竟有些刺耳:“宣府卫催了三次鸟铳,说是防备俺答部南下。

若真少了七百……”

“若真少了七百,”

于科接过话,语气沉得像铅,眼前突然浮现出十年前德胜门的火光——岳峰将军握着残缺的鸟铳,吼着“身后就是京城”

的模样。

这位与父亲交好的将军,凭着不足三千的兵力,用军器局的火器击退了瓦剌,最终却因石迁构陷“通敌”

,战死沙场时连个谥号都没捞着。

如今岳峰之子岳谦袭了都督同知,守着宣府,可军器却被这般克扣,“冬防时,士兵就得拿着刀去拼鞑靼的弓箭。”

是李嵩想安插自己人掌军器局?还是石崇要借刀削弱岳谦,报当年岳峰击退瓦剌、断了他通敌财路的仇?

正思忖间,门外传来脚步声,是杨武的随从,捧着个木匣站在廊下:“于主事,杨大人让把这个交您,说是谢大人要的边镇粮草核查明细。”

于科接过木匣,打开的瞬间,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来。

最上面一本贴着“大同卫”

的签,“秋粮起运”

栏写着“二十万石”

,旁注“户部刘尚书亲批”

,可下面附着的驿站回执,却只有“十五万石”

的印记。

差了五万石,去向何处?他想起今早刘焕在朝堂上说“宣府粮草积余”

的从容,想起上月刘焕的侄子刚在大同买了百亩良田,答案昭然若揭——这五万石粮,要么入了刘焕的私库,要么成了李嵩门生的“孝敬”

“杨大人还说,”

随从压低声音,眼神瞟了瞟四周,“玄夜卫的张启主事刚才来过,问您上月呈的《边军冬衣申领册》,为何礼部王尚书迟迟不批。”

于科捏着账册的指节更白了,指腹因用力而麻。

王瑾依附李嵩,这是满朝皆知的事,冬衣不批,无非是等着李嵩的亲信接手采办,好从中克扣布料、虚报工价。

他忽然觉得,兵部像被一张网罩住了:军器被李嵩卡着,粮草被刘焕扣着,冬衣被王瑾拖着,而网的绳头,攥在石崇手里——镇刑司和诏狱署虎视眈眈,只等谢渊在“调度不力”

上栽跟头,好趁机夺了兵部的权。

“知道了。”

于科让随从退下,转身看向老吏,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,“去请刑房的刘主事来,我要查军器局近三年的出入库底册。”

刘景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