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荣辱得失,不必放在心上。”
于科重重点头:“学生记下了。”
他看着谢渊的侧脸,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坚毅,忽然明白:这位老臣的“坦然”
,从来不是对新主的臣服,而是对江山的坚守,哪怕这份坚守,要背负无数误解,要面对无数构陷,他也从未动摇。
谢渊放下粥碗,拿起石崇与瓦剌使者密会的密报,眼神变得锐利起来。
他知道,石崇绝不会善罢甘休,接下来的日子,只会更加凶险。
但他没有退缩,也没有害怕,因为他的身后,是千千万万的百姓,是大吴的江山社稷。
他提笔写下“清逆方略”
:一,擒瓦剌使者,获取石崇通敌证据;二,查刘焕粮饷案,断逆党经济来源;三,救秦飞出狱,公开构陷罪证;四,联杨武边军,稳住京营防线。
每一个字,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。
晨光越来越亮,照在“清逆方略”
四个字上,泛着凛然的光。
朝堂上的猜疑渐渐散去,可暗战才刚刚开始。
谢渊知道,这场仗不好打,但他必须赢,为了社稷安稳,为了百姓安居,更为了对得起“社稷臣”
这三个字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片尾
以谢渊“剖心答君问”
为核心,将权力博弈推向更深层——谢渊的“稷心之答”
,非“媚主之词”
,乃“谋国之言”
,既破“通谋”
之疑,又立“忠稷”
之节,将个人行为与江山百姓绑定,占据道义制高点;萧桓的“权术之应”
,非“全然信任”
,乃“制衡之策”
,既留用谢渊稳军防,又以“失职伏诛”
施压,牢牢掌控主动权;逆党的“构陷之谋”
,非“轻言放弃”
,乃“暗施毒计”
,从粮饷案到通敌罪,步步紧逼,显“奸佞必除忠良”
的狠毒。
群臣的反应尽显人心:王直的“从困惑到敬佩”
,显“忠良终能被理解”
;刘焕的“从依附到惶惑”
,显“逆党同盟的脆弱”
;周铁的“从担忧到联手”
,显“忠良阵营的凝聚”
。
谢渊的每一句话,皆藏机锋:提“密探联络簿”
是自证,摆“主少国疑”
是点醒,立“护民初心”
是占位,既化解了眼前危机,又为后续清逆埋下伏笔。
卷尾语
稷心无憾之局,非“君问臣答”
的简单应对,乃“忠稷与忠君”
“公心与私念”
的深层碰撞——谢渊以“稷心”
为盾,破“君疑”
之矛,显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
的古训;萧桓以“君权”
为秤,衡“臣忠”
之重,显“帝王制衡”
的权术;石崇以“私念”
为刀,刺“忠良”
之腹,显“逐利忘义”
的本性。
三者交织,让朝堂成了“道义与权术”
的角斗场,每一句话都藏着生死,每一个决定都系着社稷。
此案之核心,在“稷心胜君心,公心胜私念”
——谢渊的“不阻”
,是“稷心”
压倒“君命”
的选择;他的“担当”
,是“公心”
战胜“私利”
的坚守。
当石崇沉浸于“构陷得逞”
的幻梦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