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4章 边屯代伐承元兴军自耕粮免岁荒(1 / 9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宪纲志》卷二十三《言路篇》、《宗藩志》卷七《禄制篇》、《兵志》卷十九《边防篇》、《河渠志》卷十二《水利篇》合载:“成武朝后期,谢渊掌兵部兼总新政事,于《永熙帝宝训》‘禁言官风闻奏事’条旁批注‘若禁言路,何异塞耳目’,令史官录入典册,开言路之禁。

议宗藩禄制,削减亲王岁禄三成,引神武帝‘宗室不得干政、不得奢靡’训,堵‘违祖制’之辩;筹边防,依元兴帝‘五征蒙古固边’之精神,改‘征伐’为‘屯田戍边’,边军自给减民负;兴水利,拒‘民夫自备粮草’旧例,奏请‘国库拨款,官给口粮’,引元兴帝修运河‘官供粮饷,民无劳怨’为例。

门生问‘重祖制何以改旧法’,渊答‘祖宗创法为安天下,非困天下’。

帝萧栎谓阁臣曰:‘谢渊引祖制如持盾,改旧法如挥矛,盾矛皆为社稷’,案头堆渊所拟新法十卷(含税、刑、边、水诸策)。

史称‘祖制新解与四新政’。”

此案暗合历代“循祖训而不泥古,革旧弊以安邦”

的治世智慧——昔年治世者皆以祖训为纲,以革新为用,谢渊之策,非违祖妄为,实乃“解祖训精义,破旧法桎梏”

:凭批注开言路,以祖训限宗藩,借旧精神改边防,引前例兴水利,彰显“守祖不泥文,革新不违本”

的直臣风骨。

旧档批注开镜明,禁言如塞耳眸盲。

限禄持训堵谗语,宗室安分减民忙。

边屯代伐承元兴,军自耕粮免岁荒。

水利官供循故例,民无负粮乐筑防。

官官相护藏私计,渊执实证破迷障。

终使四新安社稷,盾矛兼用护朝纲。

兵部衙署的晨光,是从檐角的铜铃缝里漏进来的,斜斜落在案上四部祖制旧档上,纸页泛着陈年的黄,墨香混着松烟的气息,在空气中漫开。

最上方的《永熙帝宝训》翻至“言路”

卷,朱笔书写的“禁言官风闻奏事”

八字遒劲有力,旁侧是谢渊刚批注的墨字——“若禁言路,何异塞耳目”

,墨迹未干,笔锋里带着几分急切,像是怕这纸页会困住言路似的。

谢渊的指尖还停在批注上,指腹能觉出桑皮纸的粗糙纹理,那纹理里似还藏着永熙帝当年落笔时的犹豫——他记得史官曾说,永熙帝写下“禁风闻”

后,曾在御案前徘徊半宿,终是没舍得删去“实据者仍准奏”

的补注。

案左摊着《神武皇帝宗室训》,“宗室不得干政、岁禄不得过万石”

的朱批旁,谢渊用红笔圈出“不得奢靡”

四字,圈线圆润却坚定。

旁边压着玄夜卫送来的密报,粗麻纸边缘沾着王府的金粉痕迹,显是从某亲王府邸抄录而来,上面记着:“某亲王岁禄两万石,私收松江知府贿赂万两,为其掩盖匿田两千亩;府中姬妾三十余人,每日支用银百两,吃穿用度皆逾规制。”

谢渊的指节在“百两”

二字上捏得泛白,他想起前日边军粮官送来的呈文,糙纸上的字迹带着饥饿的颤抖:“宣府卫士卒今冬日食粥两碗,米少水多,操练时多有眩晕者,恐难撑过冬防。”

两纸并置,像一道刺目的鸿沟,隔开了宗室的奢靡与边军的窘迫。

案右的《元兴帝北征录》页边,夹着一张泛黄的战报,是元兴帝五征蒙古时的亲兵所写:“大军至漠北,粮草不济,士卒啖马肉充饥,仍奋勇杀敌,终退蒙古。”

战报旁是玄夜卫刚送来的边地荒田图,标注“宣府卫周边荒田万亩,可垦种麦粟,亩产可达三石”

最底下的《元兴朝运河修治档》,载着“官供民夫口粮,每日二升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