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2章 白米匀净无沙粒捧叹水土莫负酬(5 / 7)

,一律不准申领盐引;再设‘盐质密报箱’,边民可举报掺假盐商,查实后赏银五两,鼓励监督。”

指挥使领命:“大人放心,属下定将试点筹备清楚,不让官商勾结有可乘之机。”

同时,谢渊召来边军副总兵:“新制试点,边军粮官需严验盐质,每批盐的‘盐样’需封存送京,若现掺假,即时报某处置。

边饷直解后,若有短缺,亦需即时上报,某自会追查。”

副总兵躬身道:“太保放心,末将定命粮官严验,绝不让次盐、短饷害了士卒。”

一月后,盐法新制试点启动,批盐商按新制申领盐引,运输至宣府边地。

边军粮官验质后,传回捷报:“盐质纯度九成二,无沙无卤,盐价较往年低一成,边民购盐方便,无囤积现象;边饷三成已直解粮库,足额到账,无克扣。”

谢渊将捷报呈给萧栎,萧栎笑道:“谢卿,新制试点成效显着,可见卿之策可行!”

此时,玄夜卫指挥使传回另一则消息:“此前勾结盐商的盐运司郎中,在理刑院供出户部尚书曾收盐商银三万两,为其谋盐引,实证已缴获。”

谢渊即刻奏报萧栎,萧栎怒曰:“户部尚书竟敢如此贪腐!

革其职,押入诏狱署审讯,查抄家产,充作边军饷银。”

谢渊领旨,心中暗忖:盐法改革,不仅要改制度,更要除贪吏,方能长治久安。

盐法新制在全国推广,户部奏报:“盐质合格率达九成五,盐价稳定,边饷较去年增十五万两,边民上访较往年减少八成。”

同期,漕运方面,江南漕船抵京已达二十艘,验粮合格率九成八,无一艘掺沙掺次米,边军粮库充盈,冬防操练有序。

谢渊将漕运与盐法的成效汇总,赴团营忠勇祠,将《漕粮验核册》《盐法新制疏》与元兴帝谕旨、漕粮米样、盐样一并供奉。

祠内“沙米为戒,漕粮为根”

的石碑旁,新增一块“盐法革新,官督商销”

的石碑,香火缭绕中,谢渊望着陈列的实证,轻声道:“江南水土养粮,亦养盐,今漕盐双通,不负水土,不负边民,不负陛下。”

萧栎召谢渊入宫,笑道:“谢卿,漕运验粮保边军食,盐法新制增边饷、安民生,此二功,卿当居!

朕欲加卿为‘太师’,兼领盐运司事,卿可愿担此任?”

谢渊躬身辞道:“陛下,漕盐二事已入正轨,臣愿留任兵部,继续监督新规推行。

太师之职、盐运司事,当择更擅吏治者任之,臣举荐御史台左都御史——其持公论、查弊严,必能胜任。”

萧栎点头:“卿过谦了!

准卿所荐,仍命你总领漕盐二事的监督,遇重大弊案,可直接奏报。”

谢渊退出宫门,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与盐运司驿馆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——从通州验粮到盐法新制,从破官官相护到立长久之制,所有的博弈与坚持,都化作了边军的饱饭、百姓的平价盐。

他想起验粮时捧起的新米,想起盐法试点时边民的笑脸,愈坚定:守正不泥古,革新不违公,方是治国治民的根本。

片尾

漕船验粮与盐法新制案尘埃落定:通州验粮成定制,每艘漕船抵京必由谢渊或其委派官亲验,米质合格率稳定在九成八以上,沙米绝迹;《盐法新制》载入《大吴会典》,“官督商销”

成全国定制,盐质合格率九成五,边饷年增十五万两,盐价稳定;户部尚书因贪腐被流放三千里,家产充边饷;盐运司郎中被判流放两千里,永不复用;参与勾结的盐商二十人,皆被吊销盐引,十年内不得参与盐运。

团营忠勇祠新增陈列:《漕粮验核册》正本、盐法新制疏副本、元兴帝盐法谕旨、漕粮米样、盐样,旁立“漕验盐新,公义为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