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2章 白米匀净无沙粒捧叹水土莫负酬(1 / 7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食货志》卷四十七《漕运验粮篇》《盐法篇》载:“漕运新规推行半载,艘改革后漕船自江南抵通州,太保谢渊亲赴码头验粮,获上白米五千石,米质匀净、无沙无霉,渊捧米叹曰:‘江南水土养粮亦养人,莫负之’。

时盐法之争起,户部请复‘开中法’(盐商输粮边地换盐引,旧制易生垄断),渊引元兴帝‘灵活通商,兼顾边饷与民生’谕旨,创‘官督商销’新制——官府掌盐引放、质量监督,商人承运输销售,盐价按市价微调,边饷与盐利挂钩,防盐商垄断、官商勾结。

史称‘通州验粮与盐法革新’。”

此案暗合历代治漕“验粮固本”

、治盐“循旧鉴新”

的智慧——昔年治漕者必亲验粮质以杜弊,治盐者多以“官督商办”

破垄断,谢渊之策,非凭空创举,实乃“验粮守漕本,变法除盐弊”

:凭亲验固漕改成效,借新制破盐法积弊,彰显“守正不泥古,革新不违公”

的直臣风骨。

江南漕船抵通州,谢渊登舟验粟流。

白米匀净无沙粒,捧叹水土莫负酬。

户部请复开中制,渊引元兴谕旨筹。

官督商销除垄断,盐利边饷两相周。

官官相护藏私念,实证揭谋破旧猷。

终使漕盐双通畅,边民安乐岁无忧。

通州码头的晨雾还未散尽,漕船“吴漕壹号”

的桅杆已刺破雾霭,帆布上“玄夜卫监察”

的朱砂旗随风轻扬,旗角沾着江南的水汽。

船身吃水深重,显是载满漕粮,甲板上的漕卒身着青色号服,正按规程开箱待验。

谢渊身着墨色鳞甲,肩甲处旧战痕在晨光下泛着浅红,指尖捏着两囊样本——一囊是苏州私仓查抄的沙米(沙粒沉底、霉斑隐现),一囊是元兴朝留存的上白米(青白瓷实),两囊并置,像一道标尺,丈量着漕改的成效。

码头旁的临时验粮棚内,已备好“漕粮密度秤”

(元兴朝传下的验粮器,可测米质纯度)、桑皮纸(记录验粮结果)、竹筛(筛沙验净度)。

户部粮吏司郎中躬身立在旁侧,手里捧着《漕粮核验式》,却时不时偷瞄远处的盐运司驿馆——昨日户部尚书密函,命他“验粮时不必过严,留余地为盐法之争铺路”

,暗示若谢渊松口盐法,漕粮核验可宽纵,这让他神色局促。

谢渊的目光落在漕船货舱口,玄夜卫指挥使正率校尉开箱,第一箱漕粮倾倒在竹筛上,青白米粒滚落,无半粒沙、无一颗瘪霉。

他走上前,指尖捻起一粒米,瓷实的颗粒在指腹轻搓,还带着江南稻禾的清苦香气——这是改革后的第一船粮,是边军的希望,也是漕运清明的见证。

忽有风吹来,带起袖中户部《请复开中法疏》的边角,疏中“复旧制可增边饷”

的字样刺得眼生疼,他想起元兴帝谕旨中“开中法久则盐商垄断,边饷反亏”

的警示,心中清楚:验粮是守漕本,盐法是除积弊,二者皆不可松。

谢渊走上漕船甲板,玄夜卫指挥使已将三箱漕粮搬至舱门,竹筛上铺着白绢,米粒均匀铺开,无沙无霉。

“大人,已验五舱,皆为上白米,密度秤显示纯度九成八,远《漕粮核验式》的八成五标准。”

指挥使递过密度秤,秤杆上的刻度停在“上优”

处,铜秤砣泛着旧年的包浆。

谢渊接过秤,又取过自己带来的沙米样本,倒出几粒在白绢旁——沙米的灰褐与新米的青白形成刺目对比,他轻声道:“半年前,苏州私仓的米还是这般模样,今日能有此好米,是三方监察、士绅循规之功,万不可再让沙米复现。”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