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场因“易储”
而起的风波,虽暂告一段落,却让他明白,帝系的安稳,仍需更坚实的军政来守护。
萧恪被废为庶人,软禁于府中时,终于悔悟:“是我贪心,被旧党利用,害了自己,也险些害了社稷。”
谢渊前去探望,道:“萧恪,你若真心为社稷,便安分守己,日后陛下或许还会念及亲情,从轻落;若再与旧党勾结,便休怪臣无情。”
萧恪点头,眼中满是悔恨,再无往日的野心。
晨漏四刻,谢渊返回兵部衙署,案上的《请立太上皇子萧恪监国疏》还摊着,他的签名旁,已用朱笔批上“作废”
二字。
杨武送来捷报:“大人,旧党余孽已尽数拿下,理刑院私调的刀甲也已收回,京师局势已稳,边军听闻消息,士气大振。”
谢渊点头,拿起笔,在《团营布防图》上添了“加强太子东宫护卫”
的批注——经此一事,他知道,太子的安全,不仅要防外乱,更要防内患。
他走到窗前,望着团营的方向,士卒们的操练声仍在继续,“杀!
杀!
杀!”
的声浪裹着晨光,像一道希望的光。
想起昨夜在慈宁宫的无奈画押,想起旧党的阴谋,想起士卒们的信任,谢渊心中愈坚定:他守护的,不仅是太子,不仅是祖训,更是大吴的江山,是边军士卒的性命,是百姓的安稳。
只要他还在,就绝不会让旧党得逞,绝不会让强军之路中断,绝不会让大吴的根基动摇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片尾
张文、刘承案审结:二人勾结萧恪、谋逆夺权、篡改祖训、伪造流言,判斩立决;萧恪因“胁从”
,免于死刑,终身软禁于府中;旧党余孽二十余人,或贬或流,彻底肃清。
《大吴会典》新增“易储议需经内阁、兵部、御史台三方核验,缺一不可”
的条款,从制度上杜绝旧党借易储生事的可能。
太子萧烨的东宫护卫加强,由岳谦亲自挑选团营精锐负责,确保安全无虞。
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捷报:瓦剌听闻大吴肃清旧党、帝系安稳,再不敢犯边境,遣使来朝,愿与大吴缔结“永久和平盟约”
。
消息传回京师,百姓欢呼雀跃,皆颂谢渊“深谋远虑,护社稷安”
的功绩。
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此事,派近侍送来元兴帝北征时的“定边剑”
,附言“谢卿以退为进,护得帝系安稳,实乃大吴之幸”
。
谢渊将“定边剑”
供奉于团营忠勇祠,与岳峰的牌位、那卷作废的监国文书一同,成为大吴“以权变护社稷,以刚直守初心”
的精神象征。
卷尾语
慈宁密召案,以夜漏二刻谢渊接密召始,以晨漏四刻旧党肃清终,短短六时辰,浓缩了“帝系博弈与社稷守护”
的壮阔图景。
谢渊之“无奈画押”
,非“妥协”
,实乃“以退为进”
的智慧:初则以条件换空间,保住军政权、为查案留时间;中则布玄夜卫查实据、团营布防防兵变;终则借帝旨破局,肃清旧党、复立太子,既护太后颜面,又守祖训底线——此案暗合明代“于谦在景泰朝以权变护京营、防复辟”
的历史实态,更揭封建朝堂“直臣处世,当守‘社稷为重’之初心,而非‘教条拘守’之迂腐;当有‘以退为进’之智慧,而非‘一味强硬’之鲁莽”
的深层逻辑。
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应对展现了“刚柔并济”
的极致:对旧党谋逆的“刚”
(查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