卯时,早朝大殿的钟声响起,文武百官列队而入,气氛肃穆。
李嵩果然第一个出列,捧着弹劾折,高声道:“陛下,谢渊滥用军法,杖责勋贵举荐的将领;借操练之名拥兵自重,十万士卒只知有谢渊,不知有陛下;更苛待士卒,粮饷不足,恐引兵变!
请陛下严惩谢渊,罢其兵部尚书之职,改由英国公暂管团营!”
谢渊从容出列,躬身道:“陛下,李嵩所言皆为不实!
臣有团营操练记录为证,士卒命中率从三成提升至七成,冲锋度提高近一倍,改革成效显着;臣还有玄夜卫查获的证据,证明李嵩受英国公、定国公贿赂,为其诬陷臣!”
谢渊呈上操练记录与证据,萧栎翻看后,脸色骤沉,将证据扔在李嵩面前:“李嵩!
你身为吏部尚书,竟收受贿赂,诬陷忠臣,该当何罪?”
李嵩脸色惨白,跪地求饶:“陛下饶命!
臣是被勋贵胁迫的!”
此时鲁王出列,躬身道:“陛下,臣昨日亲见团营操练,士卒们练的都是实战本事,粮饷充足,士气高涨,谢大人是为了边防,绝非拥兵自重!”
岳谦也出列作证:“陛下,团营操练是为应对瓦剌犯边,士卒们都愿跟着谢大人练,绝无兵变之意!”
萧栎怒喝:“李嵩收受贿赂,诬陷忠臣,打入诏狱署审讯!
英国公、定国公干预军政,罚俸一年,不得再插手团营事务!
谢渊改革有功,继续掌兵部,督练团营!”
早朝结束后,谢渊返回团营,十万士卒听闻消息,齐声高呼“谢大人万岁!
大吴万岁!”
声浪震动京城,南宫的窗棂颤得更厉害了。
此后三个月,团营操练日见成效,瓦剌来犯时,团营与边军协同作战,大败瓦剌,收复失地。
京城百姓扶老携幼,站在路边迎接凯旋的士卒,都说:“是谢大人的十万操练士卒,守住了京师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那震彻京城的操练声,最终化作大吴史册上的一段佳话,见证着一位直臣以铁血手段破积弊、以赤诚之心护江山的不朽传奇。
卷尾语
南宫窗外的操练风暴,以卯时谢渊催粮饷始,以次日早朝挫败弹劾终,短短一日余,浓缩了“改革破积弊、权斗明交锋”
的壮阔图景。
谢渊未因勋贵施压而退缩,未因部门推诿而停滞,以“逼粮饷(破部门掣肘)、惩怠将(立军法威严)、破流言(获宗室支持)、呈实绩(固帝王信任)”
为策,将十万士卒的操练声,化作改革的惊雷,震碎了勋贵“以私废公”
的沉疴,也震醒了朝堂对“军制积弊”
的漠视——此案暗合明代“于谦督练京营、力拒勋贵干预”
的历史风骨,更验证了“改革需铁血手段护航,更需实绩支撑底气”
的真理。
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应对展现了“刚柔并济”
的极致:对勋贵与贪腐官员的“刚”
(惩赵安、查李嵩),是为破除改革阻力,立军法之威;对士卒与宗室的“柔”
(足粮饷、呈实绩),是为凝聚改革共识,固民心之基;对帝王的“坦诚”
(献记录、诉边防),是为获取最高支持,避“功高震主”
之嫌。
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——既未因“刚”
引朝堂动荡,也未因“柔”
失改革锐气,实现“严法与民心、改革与稳定”
的平衡。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成武年,渊督团营十万众操练,声震京城,勋贵劾之,渊持成效、证贪腐,帝怒惩勋贵,准其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