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谁念疆场血染红(6 / 9)

防。

抵达宣府卫后,他没有先去总兵府,而是直接来到德胜门阵亡士卒家属的聚居地。

这里的百姓看到谢渊,纷纷围上来,拉着他的手诉说感激之情:“谢大人,若不是您,我们连亲人的抚恤银都拿不到,更不会有人记得他们的功劳!”

谢渊看着百姓们眼中的感激,心中一阵温暖:“这是陛下的恩典,也是各位亲人用命换来的荣耀。

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。”

他走进一户老妇家中,老妇的儿子是德胜门阵亡的士卒,家中只有她一人。

老妇拿出一个破旧的布包,里面是儿子的遗物——一块染血的令牌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。

“大人,这是我儿的令牌,您能不能把它放在德胜门的碑前,让他知道,朝廷没有忘了他。”

老妇含泪道。

谢渊接过令牌,上面的血迹早已黑,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惨烈。

他郑重地点头:“老夫人放心,我一定把令牌放在碑前,让所有来祭拜的人都知道,您的儿子是大吴的英雄。”

离开聚居地,谢渊来到宣府卫总兵府,与李默、岳谦商议边防事宜。

李默道:“大人,自从《战功核录条例》推行后,将士们的士气高涨,训练更加刻苦,边防也比以前稳固多了。”

岳谦也道:“是啊,以前总有人抱怨功赏不公,现在大家都知道,只要奋勇杀敌,朝廷定不会亏待,都愿意为大吴效命。”

谢渊点头:“这就好。

边防稳固,百姓才能安居乐业。

我们不能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”

他顿了顿,又道:“我打算在宣府卫也立一块‘阵亡将士碑’,将历年在宣府卫阵亡的士卒姓名都刻在碑上,让他们的功绩永远被铭记。”

李默、岳谦齐声赞同:“大人此举,深得人心!

我们立刻着手准备。”

在谢渊的推动下,宣府卫的“阵亡将士碑”

很快落成。

揭幕仪式上,谢渊亲自为石碑题词:“忠魂昭日月,浩气壮山河。”

百姓们纷纷前来祭拜,哭声与敬意交织,场面感人至深。

返回京师后,谢渊接到萧栎的旨意,命他主持编纂《大吴战功录》,将开国以来的重大战役及阵亡将士名录汇编成册,供后人查阅。

谢渊深知此事的重要性,立刻召集兵部、御史台、史馆的官员,组成编纂班子,开始整理资料。

编纂过程中,谢渊现,开国以来,有无数像德胜门士卒一样的无名英雄,他们的功绩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甚至连姓名都未留下。

他决定,不仅要收录有记载的将士,还要尽可能搜集无名士卒的事迹,为他们立传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然而,这一决定却遭到了部分史馆官员的反对:“大人,无名士卒没有官方记载,事迹难以核实,若收录入册,恐影响《战功录》的严肃性。”

谢渊反驳道:“《战功录》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功绩,更在于铭记英雄。

那些无名士卒用命守护大吴,他们的事迹即使没有官方记载,也应该被传颂。

我们可以通过走访老兵、收集民间传说等方式,尽可能还原他们的事迹,让他们的名字虽未留下,精神却能永存。”

在谢渊的坚持下,编纂班子开始走访各地老兵,收集民间传说,将许多无名士卒的事迹收录入册。

其中,有“单骑冲阵斩敌酋”

的骑兵,有“舍身炸敌堡”

的工兵,有“冒死传递军情”

的斥候……他们的事迹虽简单,却感人至深。

萧栎得知后,对谢渊的做法赞不绝口:“谢卿,你做得很好。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