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5章 琼筵争誉闹哄哄谁念疆场血染红(1 / 9)

卷语

《大吴会典?兵志》载:“凡战阵论功,以斩获、固守、先登为上,爵赏颁行,必核名籍、验实绩,无分贵贱,唯论功过。”

成武九年暮春,瓦剌遣使献俘,萧栎御武英殿设“献俘宴”

,命群臣“各举有功之臣,议爵赏之序”

席间,勋贵、文臣竞相举荐亲信,争夸“谋划之功”

“调度之劳”

,唯独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沉默不语。

当定国公再次夸耀“子侄率军破敌”

时,谢渊举杯而起,冷言直指:“若论真功,德胜门城楼下战死的无名士卒,当居功!”

此言一出,满座默然。

其背后,是谢渊对“功赏不公”

积弊的深恶痛绝——勋贵文臣凭身份冒功,而浴血士卒却名姓不存,他决意借此次宴饮,揭开功赏制度的沉疴,为无名者正名,亦为吏治清明再辟前路,暗合明代“于谦为边卒争饷、为死士请功”

之史实。

琼筵争誉闹哄哄,谁念疆场血染红?

勋贵夸功凭世爵,文臣邀赏仗词锋。

一杯冷语惊尘梦,万骨无名泣晚风。

莫道功章皆贵胄,长城原是卒夫功。

武英殿内,琥珀酒浆在鎏金樽中晃出细碎的光,与殿角烛火交映,将满朝文武的官袍染得华贵。

谢渊按正一品太保之阶坐于东第一席,指尖却未碰过案上的酒樽——他眼前反复浮现的,是德胜门城楼下那片未清理干净的血渍,是去年瓦剌围城时,一名十七岁士卒身中三箭仍死死抵住城门的背影。

那士卒临死前只喊了一句“守住城门”

,到如今,连姓名都未录入《阵亡名册》。

“陛下,”

定国公萧策起身离席,躬身道,“此次瓦剌献俘,臣之侄萧明率军突袭敌营,斩获敌酋级三枚,当属功,恳请陛下赐其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!”

话音刚落,吏部尚书李嵩立刻附和:“定国公所言极是!

萧公子年少英勇,当加官进爵,以励勋贵子弟!”

礼部尚书王瑾亦点头:“萧明乃功臣之后,赏功亦能彰显陛下优渥勋贵之意,臣附议!”

一时间,附和之声此起彼伏,勋贵们纷纷举荐子侄,文臣们则争相提及“粮草调度”

“文书传递”

之功,互相吹捧,唯独谢渊与刑部尚书周铁、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三人沉默。

谢渊端起茶杯,抿了一口微凉的茶水,心中冷笑——萧明所谓的“突袭敌营”

,不过是瓦剌撤军时捡漏斩杀的三名溃兵,却被夸大成“破敌功”

;而德胜门死守三日、斩杀瓦剌前锋两千余人的主力士卒,竟无一人被提及。

他想起前日查阅《战功核录册》时的情景:吏部呈报的“一等功”

名单中,七成是勋贵子弟或文官亲信,真正的一线士卒仅占三成,且多被列为“末等功”

,赏银不过五两。

更令人齿冷的是,《阵亡名册》中竟有三百余名士卒“无名无籍”

,只因他们多是流民入伍,未登记详细信息,便成了“无名之鬼”

“谢卿,”

萧栎的目光扫到谢渊,“你掌军政,见多识广,认为谁当居功?”

满殿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谢渊身上。

萧策的嘴角勾起一丝得意——他料定谢渊不敢得罪勋贵集团,定会附和举荐萧明。

李嵩也微微颔,等着谢渊开口。

谢渊却缓缓起身,官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玉盘,出“叮”

的轻响。

他没有看萧策,也没有看李嵩,只是举起手中的酒樽,目光扫过满殿群臣,声音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