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曾包庇石迁旧党,若他与李嵩勾结,确实是个不小的威胁。
他沉声道:“我知道了,你继续盯着他们,有任何动静立刻向我汇报。”
秦飞走后,谢渊独自站在午门前,良久没有动弹。
他想起永熙帝曾对他说:“为官者,当守初心,虽千万人吾往矣。”
那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,如今才明白,这句话的分量。
他摸了摸怀中的奏疏——那是他连夜写的“孝治疏”
,里面详细阐述了奉迎太上皇的必要性,以及“孝治”
对天下的重要性。
他知道,这封奏疏递上去,可能会触怒萧栎,甚至会让他丢官罢职,但他必须递——这是他作为太保的职责,也是他作为读书人的底线。
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午门上,将朱红的宫门染成了金色。
谢渊深吸一口气,攥紧怀中的奏疏,转身向兵部衙署走去。
他的脚步坚定,没有丝毫犹豫——无论前路多么艰难,他都要守住“孝治”
的底线,守住大吴的祖制,守住自己的初心。
他知道,这场与李嵩的博弈,这场与朝堂黑暗的抗争,才刚刚开始,但他无所畏惧,因为他问心无愧。
卷尾语
午门论孝之辩,非为口舌之胜,实为礼法与权术、忠直与逢迎之交锋。
谢渊以“若弃生父而不治,何以治天下”
为纲,力申“孝治”
之重要,虽孤身面对阁臣、部僚的围攻,却始终坚守初心,尽显辅臣之担当;而内阁学士、吏部官员或依附李嵩,或畏于权势,以“陛下鼎盛”
“朝局安稳”
为辞,行“官官相护”
之实,暴露了朝堂因循守旧、趋炎附势的黑暗面。
此论之惨烈,在于人心之隔、道义之丧——昔日同朝为官的阁臣,因权势裹挟而背弃“孝悌”
之道;执掌铨选的吏部官员,因党比之私而漠视生父之困。
谢渊的抗争,不仅是为太上皇求一个安稳晚年,更是为大吴的“孝治”
祖制求一份传承,为官场的清明求一丝希望。
他的孤独,是忠直之臣的共同宿命;他的坚持,是封建朝堂中难得的亮色。
观此论可知,“孝道”
非仅家庭伦理,更是治国根基——君以孝待亲,则臣以忠待君;臣以孝立身,则民以顺处世。
李嵩之流以“权柄”
压“孝道”
,实则是本末倒置;谢渊以“孝道”
护“治道”
,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策。
萧栎虽未直接参与论辩,却在“集权”
与“孝治”
之间摇摆,其态度直接影响朝局走向。
后世读史者,当从午门论孝中悟得:治国者,不可因“权柄”
而弃“伦理”
,不可因“鼎盛”
而忘“初心”
;为官者,不可因“权势”
而背“道义”
,不可因“逢迎”
而失“底线”
。
谢渊的坚持,为后世树立了“忠直不回”
的典范;李嵩及其党羽的行径,为后世敲响了“官官相护”
的警钟。
此论虽未直接促成太上皇还京,却在朝堂之上播下了“孝治”
的种子,为日后成武新政的推行奠定了舆论基础,其历史意义,远一场简单的礼法之争。
h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