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4章 弃亲何谈安社稷悖礼怎可肃民风(1 / 4)

卷语

《大吴稗史?礼志》载:“成武三年冬,太保谢渊退朝后,于午门遇内阁学士数人,因‘奉迎太上皇’事论‘孝道’,渊斥‘若弃生父而不治,何以治天下’,学士辈或附李嵩之议,或默而避之,廷臣之党比、礼法之争执,于斯可见。”

时萧栎初政,“孝治”

与“集权”

之辩渐显,谢渊以“孝”

为纲,欲破官场因循之弊;而内阁诸臣或畏李嵩之势,或惧帝王之疑,多以“陛下鼎盛,无需以孝妨政”

为辞,官官相护之态,尽显朝堂黑暗。

此论非独口舌之争,实为成武朝礼法与权术交锋之关键,其惨烈在于人心之隔,而非刀剑之伤。

午门寒日映孤忠,论孝谁怜直语穷。

党比相援遮正理,权奸暗构蔽宸聪。

弃亲何谈安社稷,悖礼怎可肃民风。

独留赤胆对残雪,犹向苍穹诉苦衷。

谢渊走出紫宸殿时,朱红宫门正缓缓闭合,鎏金门钉在晨光中泛着冷光,像一排沉默的眼睛。

他攥着笏板的手还在微微颤,萧栎那句“擅闯之罪暂且记下”

的警告,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。

阶下的残雪被风吹得打旋,沾湿了他的官靴,寒意顺着靴底往上窜,却不及心底的凉——他知道,李嵩那句“陛下春秋鼎盛,无需置喙”

,已在萧栎心里埋下了更深的猜忌。

行至午门内的金水桥畔,忽闻身后传来一阵轻慢的脚步声。

谢渊回头,见三名内阁学士并肩而来,为者是掌诰敕的学士,曾在永熙帝朝与他同值翰林院,如今却常依附李嵩。

那学士上前一步,皮笑肉不笑地拱手:“谢太保留步,我等有几句话想向太保请教。”

谢渊心中了然,知道这些人是替李嵩来探口风,或许还要借机难,便停下脚步,神色平静:“学士有话但说无妨。”

那学士清了清嗓子,目光扫过左右,缓缓道:“方才紫宸殿上,太保力请奉迎太上皇,李尚书以‘陛下春秋鼎盛’相劝,我等以为,李尚书所言甚是。

太上皇在阳和卫有边军护卫,衣食无缺,何必劳师动众迎回?若因此扰了陛下施政,反倒是太保的不是了。”

旁边一名学士立刻附和:“是啊谢太保,‘孝’字重在心诚,不在形式。

陛下每日派内侍送药,已是尽孝,外臣过度干预,反倒落个‘借孝逼君’的名声。”

谢渊闻言,眉头拧成死结,指尖深深掐进掌心,钝痛压下翻涌的怒火。

他凝视着眼前三人——青袍角绣着的“翰林院”

补子尚新,当年同入馆时,几人曾在永熙帝面前共诵《孝经》,如今竟说出此等悖礼之语。

他缓缓抬手,笏板轻叩金砖,声音沉如钟鼎:“二位学士久读圣贤书,竟忘了《大吴会典?礼志》开篇即言‘王者以孝治天下,非独亲其亲,乃以教万民’?太祖萧武定鼎应天,虽日理万机,仍每日辰时亲往孝慈高皇后宫中问安,亲奉汤药,直至太后崩逝;元兴帝萧珏北伐蒙古,驻军漠北,仍命太子每日于营中设案,遥拜皇陵,书‘不孝子珏顿’于帛,传驿送京。

此非‘形式’,乃祖制根本!”

他上前一步,目光扫过三人白的脸:“太上皇为陛下生父,昔年亲授陛下《太祖宝训》,今困居阳和卫,帐中无炭火,榻前缺良医,咳血半升仅以粗布拭之。

若陛下置之不理,天下人必谓‘大吴孝治是虚,权术是实’——届时州府百姓效仿,子弃父、弟背兄,伦理崩坏,江山何安?”

为的学士喉结滚动,强撑着挺直脊背:“太保此言迂阔!

太祖、元兴帝时天下初定,需以孝凝民心;今陛下春秋鼎盛,九边稍宁,四海归心,当以江山社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