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6章 宣城血冷魂归处蓟北风悲骨未还(2 / 6)

字。

墨痕在纸上晕开,像继忠染血的兵符。

他的手微微颤抖,继续写道:“若为父遭贬,汝当务农不仕,隐于乡野,勿问政事,勿念军功。”

写完这几句,他再也写不下去——他知道,这封信永远寄不出去了,继忠已经不在了,可他还是想写,像是在对九泉之下的儿子解释,又像是在对自己忏悔。

他想起继忠十八岁那年,主动请缨去宣府卫任职。

他当时有些犹豫,宣府是九边最险之地,瓦剌人常年袭扰,随时可能丧命。

可继忠却说:“父亲常说‘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’,儿身为将门之后,岂能贪生怕死?宣府是儿当年许下的誓言,儿必须去。”

他拗不过儿子,只能同意,还特意托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照顾继忠。

可如今,李默送来的阵亡册上,却只轻描淡写地写着“力战而亡”

他总觉得不对劲——继忠所率的三百兵卒,皆是他亲自挑选的精锐,怎么会一夜之间全军覆没?他曾让秦飞暗中调查,秦飞回报说,宣府卫总兵在瓦剌夜袭前,竟将西城的大部分兵力调去押运粮草,导致西城防守空虚,而那总兵,正是李嵩的门生。

官官相护,层层包庇。

他这个太保兼兵部尚书,竟连儿子战死的真相都查不清楚。

他想起秦飞递来的密报:“大人,宣府卫总兵称‘调兵是为了保障粮草供应,属正常调度’,刑部尚书马昂与李嵩交好,以‘查无实据’为由,驳回了重查的请求。”

他攥紧了拳头,指节泛白——旧党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边卫,连军防调度都能被他们用来谋私,继忠的死,恐怕不只是“力战而亡”

那么简单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烛火渐渐暗了下来,他起身添了些灯油。

看着重新明亮起来的烛火,他想起继忠小时候,总爱坐在他的膝头,听他讲神武帝开国的故事。

继忠问:“父亲,神武帝当年是不是很勇敢,才打败了胡虏,建立了大吴?”

他说:“是啊,神武帝不仅勇敢,还有智慧,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战,什么时候该守,更知道要让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继忠似懂非懂地点头:“那儿以后也要像神武帝一样,让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

可如今,宣府卫的百姓还在遭受瓦剌人的袭扰,继忠却已经不在了。

他想起上个月去宣府卫巡查,一名老妇人拉着他的手说:“谢大人,您儿子是个好孩子啊,他经常把自己的粮食分给我们,还教我们怎么防备胡虏……他死了,我们心里都难受啊。”

老妇人的话像一把刀,割得他心更痛了——继忠做到了他说的“让百姓过上好日子”

,可他这个父亲,却连儿子的公道都讨不回来。

他回到案前,看着那封未写完的家书,又想起了旧党的攻讦。

李嵩近日在朝堂上暗示“谢渊之子在宣府卫‘拥兵自重’,恐为后患”

,若不是萧栎还念及他的功劳,恐怕已经下令彻查。

他知道,旧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攻击他的机会,继忠的死,很可能会被他们用来构陷他“教子无方”

“纵容儿子专权”

他拿起笔,继续写家书:“汝可知,为父掌兵多年,见过太多功臣良将,或因功高震主而死,或因党争构陷而亡。

元兴帝时,靖难功臣多遭屠戮,皆因‘权过重’‘功过盛’。

为父如今亦处此境,若遭贬斥,汝切不可为我鸣冤,不可与官场之人往来,只需守着几亩薄田,平安度日即可。”

他想起元兴帝实录中记载的那些冤死的功臣,想起自己可能面临的下场,心中一阵悲凉——他不怕自己死,只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