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语
《大吴稗史?都城轶事》载:“成武三年冬,太保谢渊以军政繁剧,兼旧党构陷日紧,心积忧闷,乃微服出府,至德胜门城根散心。
遇一卖卜老卒,布幡书‘观梅断易’,渊试卜仕途,老卒掷卦叹曰:‘功高震主者,需持满戒盈,否则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
’渊默然掷银而去,归府后竟日不食,沉思应对之策。”
此遇卜之事,非仅“江湖占问”
,实为谢渊“在功高与避祸、担当与自保间的深度自省”
——老卒一语点破政治危局,旧党暗布罗网显官场之险,谢渊默然不语藏内心之挣扎。
今循谢渊行踪,详述其微服两时辰内的所见所感、心理博弈,兼及旧党构陷之隐情,以呈“孤臣在权欲漩涡中的清醒与坚守”
。
微服潜行避紫宸,城根寒市见风尘。
一爻点破千重险,半语惊醒万里身。
功似丘山终累主,权如利刃易伤臣。
默然掷银归府去,独对孤灯思未伸。
谢渊换了一身青布直裰,头戴毡帽,将那枚象征太保身份的玉带束在怀中,只带着一名心腹亲兵,从府后门悄然而出。
街面上行人稀疏,风卷着尘土掠过脸颊,带着几分凛冽。
他没有乘车,只沿着街边缓步而行,目光扫过两侧的店铺——粮店的伙计正搬着陈米上秤,布庄的掌柜对着账本唉声叹气,杂货铺前几个流民缩在墙角,捧着破碗瑟瑟抖。
“大人,咱们这是往哪里去?”
亲兵低声问。
谢渊摆了摆手:“随便走走,看看市井实情。”
他心中积郁多日——前日吏部核查边军粮饷,现宣府卫上月粮米中掺了三成沙土,追查下去竟牵扯出户部主事与粮商勾结,而那主事正是李嵩的门生;昨日玄夜卫递来密报,说诏狱署提督徐靖私自释放了三名石迁旧党,理由是“查无实据”
,秦飞欲弹劾,却被理刑院以“越权”
驳回。
官官相护,层层包庇,旧党势力盘根错节,而自己虽掌军政,却如履薄冰。
行至德胜门城根,喧嚣渐歇。
城墙下倚着不少流民,还有几个挑着担子的小商贩,在寒风中缩着脖子叫卖。
谢渊的目光落在城墙的砖缝上——那里还留着当年瓦剌大军攻城时的箭痕,有的砖面被炮火熏得黑,像一道道丑陋的伤疤。
他曾在这里率领士兵死守七日七夜,左臂中箭仍不肯下城楼,那时心中只有“守住京师”
的执念,从未想过战后会陷入这般复杂的政治漩涡。
墙角处,一名老者正蹲在地上摆弄着卦签,面前铺着一块破旧的布幡,写着“观梅断易,趋吉避凶”
六个褪色的大字。
老者须皆白,脸上刻满皱纹,左手缺了两根手指,右手握着一枚龟甲,指节粗大,布满老茧——看这手型,不像是常年卖卜的江湖人,倒像是行伍出身。
谢渊停下脚步。
亲兵低声道:“大人,江湖卜算多是骗人的把戏,不必理会。”
谢渊却摇了摇头——他并非信卜,只是连日烦忧,想找个由头排遣,况且这老者身上的军人气息,让他生出几分亲切感。
他走上前,蹲在老者对面:“老丈,卜一卦。”
老者抬眼打量他,目光浑浊却锐利,扫过他的毡帽、青布直裰,最后落在他的手上——谢渊虽换了便服,但常年握笔、执剑,掌心的老茧与指节的痕迹,绝非普通百姓所有。
老者没多问,只将龟甲递过来:“客官,掷三次。”
谢渊接过龟甲,入手冰凉,他深吸一口气,将龟甲晃了晃,猛地掷在地上。
卦签落地,排成一列。
老者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