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1章 不是丹墀争谏语只因黎庶系晨昏(3 / 5)

,看到城砖上的字,不禁失声。

谢渊转过身,神色平静:“秦指挥使,你以为这字是大逆不道吗?”

秦飞躬身道:“属下不敢妄评,但此字若被张文看见,必大做文章。”

谢渊点头:“朕知道。

但朕写这字,非为哗众取宠,而是为了提醒自己:若有一日,君命与社稷相悖,朕当如何抉择。”

他指着城下的灯火:“秦指挥使,你看那些灯火,那是社稷的根本。

若为了迎合一人之君,让那些灯火熄灭,让京师再遭战火,那才是真正的大逆不道。”

秦飞抬头望向城下,又看了看城砖上的字,眼中渐渐露出敬佩:“大人所言极是。

属下这就派亲兵守住城楼,不许任何人靠近,更不许任何人拓印此字。”

谢渊摇头:“不必。

真要有人来查,朕自会向陛下解释。

这字在砖上,更在朕的心里,藏不住,也不必藏。”

残烛燃至尽头,只剩下一小截烛芯,火焰微弱得随时会熄灭。

谢渊添了一支新烛,火光重新明亮起来,照亮了案上的《边防整顿策》——这是他连夜草拟的,计划从三方面入手:其一,奏请萧栎将吏部侍郎张文调往南京,远离中枢;其二,令户部尚书刘焕直接对接兵部粮饷,绕开吏部掣肘;其三,加强南宫守卫,严禁旧党与萧桓私通。

他想起白日萧栎的密诏:“张文掣肘事,朕已知悉,卿可便宜行事,勿顾流言。”

萧栎的信任,是他敢写下那七个字的底气——这位年轻的皇帝,虽需平衡皇权与臣权,却也明白“社稷为重”

的道理。

但他也清楚,萧栎对萧桓仍有顾忌,处置张文需讲究策略,不能落下“苛待太上皇帝”

的口实。

“大人,杨侍郎求见,说有紧急粮饷事宜。”

亲兵的声音再次传来。

谢渊道:“让他上来。”

杨武匆匆入内,神色焦急:“大人,张文刚才在吏部宣称‘若无太上皇帝手谕,粮饷一日不’,京营士兵已有怨言,若再不解决,恐生哗变!”

谢渊拿起案上的《边防整顿策》,递给杨武:“你即刻持此策入宫见陛下,奏请陛下以‘边防紧急’为由,暂令户部直接粮,事后再补吏部手续。”

杨武走后,谢渊再次走到城砖前,用手拂去上面的夜露。

墨迹虽被晕开,却更显苍劲,仿佛融入了城砖的肌理,与那些弹痕、血痕一起,成为德胜门的一部分。

他想起元兴帝在北平城墙上题的“守土安民”

四字,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见,或许自己这七个字,也能在日后提醒世人:臣子的忠诚,当以社稷百姓为归宿。

此时,东方泛起鱼肚白,第一缕晨光透过城垛,照在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

七个字上,墨色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。

谢渊望着远方的朝霞,心中豁然开朗——旧党的构陷也好,皇权的微妙也罢,只要守住这七个字的初心,就没有迈不过的坎。

他转身下楼,准备入宫见萧栎,奏请处置张文,推动粮饷改革,还有更多的事等着他去做,容不得片刻懈怠。

走到城楼下方,亲兵们正在整理兵器,看到谢渊,纷纷躬身行礼。

一名年轻的亲兵捧着一碗热粥上前:“大人,您守了一夜,喝点粥暖暖身子吧。”

谢渊接过粥,喝了一口,暖意从喉咙淌到心里。

他想起守城时,这名亲兵曾为了保护火铳,手臂被瓦剌箭矢射穿,却仍坚持战斗。

他拍了拍亲兵的肩膀:“兄弟们都辛苦了,粮饷的事,朕很快就会解决,不会让大家再饿肚子。”

亲兵眼中泛起泪光:“大人放心,我们愿意跟着您守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