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2章 手撕残贪慕 扫尽奸邪障(5 / 6)

场!”

侍郎领命后,谢渊走到窗边,望着西直门的方向——那里的平民尸骸已安葬,军粮也补了,士兵们正在操练,喊杀声隐约传来,比往日更坚定。

他想起永熙帝教他读《大吴军律》时说的话:“律法这东西,若被奸人钻了空子,就成了害民的刀;只有握在忠良手里,严执行、不徇私,才是护民的盾。”

那时他似懂非懂,如今经西直门之惨、朝堂之辩,才真正明白——军法的尊严,不是靠纸面上的字句,是靠一代代忠良,用勇气和担当,去守护、去践行、去修正的。

未时,礼部尚书王瑾来访,递上一份《平民抚恤册》:“谢太保,西直门受难平民的抚恤金已放完毕,每家三两白银,孤儿寡母还安排了驿馆暂住,礼部准备按‘阵亡军民’礼制,在城外立碑纪念。”

谢渊接过册子,翻到那个男孩的名字——册子上写着“年十岁,父早亡,母务农,被溃兵踏死”

,旁边注着“母已领抚恤,愿入驿馆帮工”

他放下册子,对王瑾说:“碑上要刻清楚,这些平民是怎么死的,让后世子孙都记得,军法不严,百姓遭殃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王瑾走后,谢渊取出西直门士兵的联名信——信上有三百多个手印,士兵们说“愿随太保死战,守京师,护百姓”

他将信折好,放进《大吴军律》的封套里,与斩将令、铁证卷宗放在一起——这些,都是他守护军法、守护百姓的凭证,也是他对死去平民的承诺。

申时,萧栎派人送来密诏:“太保护律护民,功不可没。

李嵩虽未直接涉案,但其党羽众多,需逐步肃清,不可操之过急;军律修订后,着你亲赴边军宣贯,让边将皆知‘犯者必斩’。”

谢渊读罢密诏,明白萧栎的顾虑——李嵩掌吏部多年,党羽遍布朝野,若一下子动他,恐生乱局。

他提笔回奏:“臣遵旨。

军律修订后,臣愿赴宣府、大同卫宣贯;李嵩党羽,臣会令秦飞暗中清查,待罪证确凿,再一并严惩。”

写罢奏疏,他走到案前,重新拿起《军律修订草案》,在“踏践平民立斩”

旁加了一行小字:“凡士兵护民有功,赏银五两,记功一次”

——严惩之外,更要重赏,这样才能让士兵们明白,护民不仅是责任,也是荣耀。

酉时,夕阳透过兵部的窗棂,落在《大吴军律》上,将“护民守纪”

四个字映得亮。

谢渊坐在案前,想起西直门那个捧着热粥的老丈,想起那个攥着竹筷的男孩,想起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,心中愈坚定:军法的修订不是结束,是开始;肃清旧党的斗争不是结束,是开始;守护京师、守护百姓的责任,更不是结束,是开始。

秦飞派人送来消息:“李嵩的门生已有三人请辞,怕被牵连;京营的将领都在自查粮饷,再没人敢克扣了。”

谢渊点点头——震慑的效果已显,但他知道,李嵩不会善罢甘休,旧党的反扑还在后面。

他对信使说:“告诉秦大人,继续清查,不要放松;另外,西直门的守军,要加练火铳阵,防备瓦剌再犯。”

夜幕降临,兵部的烛火亮了起来,谢渊仍在修改《军律修订草案》。

窗外的风带着寒意,却吹不散他心中的暖意——军法将肃,民心已安,京师的防线,比以往更坚固了。

他想起朝堂上撕碎附注的那一刻,纸屑飘落,像平民的冤屈得以昭雪,像军法的尊严得以回归,像大吴的中兴,终于有了更坚实的根基。

烛火摇曳中,他仿佛看到了西直门的百姓在碑前祭拜,看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看到了大吴的江山,在严明的军法与忠良的守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