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7章 不是忠良驱敌寇怎教今日待东风(3 / 4)

陵寝遗骨归葬之事,可令礼部依制筹备;殉臣遗属安置,令户部拨粮饷,不可使其受冻饿;秦卿辛劳,归京后,朕当亲向新帝举荐,为卿表功。

朕在南宫,静候归期,唯盼早日与卿、与谢卿相见,共商中兴大计。”

字迹虽淡,却透着期盼,是他对忠良的回应,也是对大吴未来的期许。

暮色渐浓,殿内的残烛被点亮,昏黄的光映在案上的棉袍与密报上。

萧桓坐在案前,翻开《大吴祖制录》,翻到“元兴帝归京”

篇,上面写着“成祖靖难后归京,先祭陵寝,再临朝理政,曰‘祖宗在前,百姓在后,朕不敢先私后公’”

他指尖摩挲着这段文字,心中已有了主意:归京后,他要先去祭拜先帝陵寝,将遗骨归葬,告慰列祖列宗;再去看望殉臣遗属,为他们抚平伤痛;最后,才去见新帝,共商北伐未尽之事,共清残余奸佞。

殿外传来小太监的轻唤,是送晚膳来的,粥碗里多了块干饼,是秦飞托人送来的,小太监低声道:“秦大人说,这是漠北百姓送的,让太上皇尝尝,也算提前感受归乡的滋味。”

萧桓接过粥碗,咬了口干饼,粗糙的口感里却带着麦香,是漠北的味道,也是归乡的味道。

他慢慢喝着粥,心中满是平静——归期已近,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展,他只需静静等待,等待那一天的到来。

夜深了,萧桓将密报藏进《大吴祖制录》的夹层,又将旧棉袍与新棉袍叠好,放进布包,放在枕边。

他躺在床上,手握着永熙帝赐的玉佩(刻着“守陵护稷”

),渐渐睡去。

梦中,他回到了京师的奉天殿,秦飞、谢渊、岳谦站在殿中,手中捧着北伐胜利的捷报;先帝陵寝前,香火缭绕,殉臣遗属们跪在陵前,哭着说“终于回家了”

;他穿着旧棉袍,走到殿外,百姓们欢呼着“太上皇归京了”

,声音震得宫墙都在响。

醒来时,窗外的晨光已透过窗缝,落在枕边的布包上。

萧桓起身,走到案前,重新整理布包——旧棉袍放在最上面,谢渊的血书贴着心口的位置;新棉袍放在下面,以备归京时更换;《大吴祖制录》夹在中间,里面藏着秦飞的密报。

每一样都整理得妥妥帖帖,像在整理他困南宫时的岁月,也像在迎接他归京后的新生。

辰时已过,秦飞的死士送来新的密报:“瓦剌可汗已将先帝陵寝遗骨装车,殉臣遗属也已集齐,三日后便从王庭出;石崇、徐靖已供出所有同党,刑部已拘押李嵩旧党五十余人,朝局肃清;新帝令礼部筹备归京礼仪,令玄夜卫沿途布防,确保太上皇安全。”

萧桓握着密报,指尖微微颤抖,却不再是激动,而是平静的期盼——所有的艰难都已过去,所有的奸佞都已伏诛,所有的心愿都将实现,归京的日子,真的近了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他走到窗边,推开窗,晨光洒在他的身上,带着暖意。

殿外的梅树已谢了,却冒出了嫩绿的新芽,像在迎接新的春天。

萧桓望着北方,心中默念:“皇祖父、皇父,儿臣要归京了,要带你们的遗骨回家了;谢卿、秦卿,朕要归京了,要与你们一起,护好大吴的江山,护好天下的百姓;大吴的百姓,朕要归京了,要与你们一起,迎接中兴的日子。”
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缝,落在案上的布包上,旧棉袍的补丁在光里泛着浅淡的光泽。

萧桓坐在案前,拿起《大吴祖制录》,翻到最后一页,用炭灰墨写下:“成武三年春,秦飞破瓦剌王庭,逼其送归陵寝、遗属,朕待归南宫,整理旧袍,藏血书,忆忠良,知大吴中兴可期。”

字迹虽简,却记录下他困南宫的最后时光,也记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