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土,那些殉臣的家眷终于能重获自由,这些比他自己归京,更让他安心。
他想起三年前,自己被俘瓦剌,眼睁睁看着陵寝遭毁,却无能为力;如今,秦飞不仅破了瓦剌,还为他圆了这桩心事,这份忠勇,比什么都珍贵。
萧桓将密报放在案上,目光扫过殿角——那里堆着他平日穿的素色棉袍,是李嵩党羽最初给的“囚服”
,后来秦飞悄悄送了件新的,他却没舍得穿,仍穿着旧袍,只是自己用针线补了补丁,前襟还藏着谢渊的血书(用绢布裹着,缝在衣料夹层里)。
他起身走到棉袍前,指尖拂过补丁的针脚——是去年寒冬,殿内无炭,他冻得手僵,一针一线缝的,当时还被李嵩的眼线嘲笑“太上皇竟会做妇人活计”
,如今想来,这补丁倒成了他困南宫时“守节不屈”
的见证。
忽然想起李嵩旧党的最后挣扎,密报里写的“石崇亲信通敌”
,萧桓冷笑一声——这些奸佞,到了绝境还想作乱,以为通敌就能阻他归京,就能保自己性命?却不知秦飞早有防备,连他们的亲信都盯得死死的。
他想起秦飞递来的另一封密报,说“徐靖(诏狱署提督)已被拘,供出李嵩当年构陷谢渊的细节,刑部正准备再审李嵩”
,心中愈畅快:奸佞们的好日子,终于到头了;大吴的朝局,终于要清明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萧桓拿起旧棉袍,轻轻展开,指尖探进前襟的夹层,摸到谢渊血书的绢布——还是当年的触感,粗粝的麻纸裹着干涸的血痕,“死守待上皇还”
六个字,仿佛还能感受到谢渊写时的坚定。
他想起安定门之战后,秦飞密报里写的“谢卿左臂箭伤未愈,仍登城巡视,见将士冻饿,便将自己的粮饷分给他们”
,心中满是愧疚——当年若不是他轻信李嵩,怎会被俘瓦剌,怎会让谢渊、秦飞这些忠良如此辛苦?
他将棉袍放在案上,又取来秦飞送的新棉袍——是件素色的,没有龙纹,却比旧袍厚实,里层缝着薄绒。
他想了想,还是将旧袍叠好,放进随身的布包——这旧袍陪他走过最艰难的日子,藏着谢渊的血书,藏着他的愧疚与坚守,归京时,他要带着它,让天下人看看,南宫的困厄,没磨掉他的骨气,没让他忘了忠良的付出。
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换岗声,新上岗的是秦飞安插的亲信,路过殿门时,轻轻敲了三下——是“石崇已被押解回京,刑部准备审讯”
的信号。
萧桓应了声“知道了”
,走到窗边,推开一条缝,望着北方的天际——那里是漠北的方向,是秦飞率军驻守的地方,是先帝陵寝遗骨要归来的方向。
晨光里,仿佛能看到玄夜卫死士护送陵寝遗骨的队伍,能看到殉臣遗属们归家的笑脸,能看到秦飞在王庭外驻守的身影。
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,拉着他的手说“归京不重要,重要的是护好社稷,护好百姓”
,如今想来,先帝的话是对的——若不是秦飞破了瓦剌,若不是忠良们清了奸佞,就算他归京,也只是个空有虚名的太上皇;如今,北境复,奸佞除,百姓安,他归京,才能真正为大吴做些事,才能对得起列祖列宗,对得起忠良们的付出。
萧桓回到案前,重新拿起密报,逐字细读“天子仪仗”
“玄夜卫护送”
的字句——秦飞连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,怕他归京时受辱,特意依大吴礼制准备仪仗,虽简,却透着对他的尊重。
他想起李嵩党羽当年说的“太上皇不过是个阶下囚,何需仪仗”
,两相比较,忠奸立判。
他取来一支旧笔,在密报的空白处写下:“朕览报甚慰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