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3章 不是此身闻胜讯怎教眉际暂舒愁(1 / 5)

卷语

《大吴帝纪?德佑卷》载:“成武二年,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率边军破瓦剌于淮河,斩敌万余,俘瓦剌西翼尚书,缴马三千匹、粮五万石。

飞遣亲信藏捷报于工部‘淮河防务军器图’夹层,经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勘验墨痕、辨明无诈后,由安插南宫之旧侍递至太上皇萧桓。

时李嵩党羽仍密布南宫眼线,欲截捷报以‘瓦剌未败’惑众,幸飞预令亲信设‘声东击西’之策,方得递达。

桓览报,忆昔年李嵩阻粮、飞力护边民事,击节称快,叹‘忠良不负社稷,北伐可期’,遂藏捷报于《大吴祖制录》‘元兴帝靖难大捷’篇,夜阑人静时反复观之,以寄‘归京清奸、护民安邦’之念。”

此捷报非仅“军事胜利”

之讯,实为“忠奸博弈、社稷转机”

之关键——秦飞破瓦剌,破李嵩“边军不可用”

之谣,证谢渊“练兵强边”

之效;萧桓闻捷,坚“清奸护社稷”

之志,补大吴“北境稳固、北伐推进”

的历史闭环。

今唯述桓闻捷半日之独角始末,不涉旁支,以细节显捷报之重、闻捷之喜、心念之坚,彰“忠良胜则社稷安”

之理。

南宫秋晓冷烟浮,捷报偷传自淮流。

斩敌万余平寇乱,缴粮三万解边忧。

奸臣暗阻终成空,忠将鏖战始得酬。

不是此身闻胜讯,怎教眉际暂舒愁。

南宫的秋晨总带着股湿冷的雾气,从殿宇残破的檐角漫进来,落在案上的《大吴祖制录》上,让书页边缘凝着细小的水珠。

萧桓坐在案前,指尖摩挲着“元兴帝靖难大捷”

的记载,上面写着“成祖率边军破漠北于斡难河,斩敌八千,缴马两千匹,漠北数十年不敢南犯”

,字迹是永熙帝亲笔朱批,被他摸得亮——连日来,他总翻这一页,盼着大吴的边军也能有这般捷报,盼着秦飞、谢渊能破瓦剌、安北境。

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,比往日更频繁,显是李嵩的眼线在加强巡逻——昨日秦飞递来的密报里写“臣将攻瓦剌于淮河,李嵩令张文调玄夜卫南京司亲信赴淮河‘监军’,实则欲阻军、截捷报”

,今日这般巡逻,怕也是在等“瓦剌胜、边军败”

的假消息,好拿去惑乱朝局。

萧桓抬眼望向窗缝,见两名侍卫正对着墙角的杂役盘问,杂役是秦飞安插的人,手里提着个布包,显是在送东西,却被侍卫翻来覆去检查,连布包的针脚都要捏一捏,生怕藏了密信。

他收回目光,落在案角的炭盆上——炭盆里的炭是前日秦飞托人送来的,比李嵩给的湿炭好太多,烧起来能暖大半个殿,可他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:若淮河战败,北伐便会停滞,李嵩定会借“边军无用”

之名,再逼他写“和谈诏”

;若胜了,不仅北境能稳,还能挫李嵩的气焰,清奸的日子也会近一步。

指尖按在《祖制录》的“斩敌八千”

上,他在心中默念:“秦飞,你一定要赢,大吴不能输。”

辰时过半,殿外传来杂役的轻唤:“太上皇,该添炭火了。”

是秦飞安插的旧侍,声音比往日轻快些,显是有好消息。

萧桓应了声“进”

,见旧侍提着炭筐进来,弯腰添炭时,指尖飞快地将一张叠得极小的纸,塞进他放在案上的《祖制录》里,动作快得像怕被窗外的眼线看见。

旧侍添完炭,躬身退去,走时还故意碰了碰案角的烛台,烛火晃了晃,是“信已递”

的信号。

待旧侍走远,萧桓飞快地将纸从书页中抽出来——是张薄麻纸,边缘还沾着点军器上的铜锈痕迹,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