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5章 遥尊虽易君臣礼死守犹存社稷才(5 / 5)

>

城楼下面,百姓们忙着收割麦子,镰刀割过麦秆的“沙沙”

声,孩童追着蝴蝶的笑声,混着远处传来的牛哞声,像一最安稳的歌。

他站在中间,望着这满目的太平,笑着笑着,眼泪就落了下来——这是他心中最珍贵的画面,也是他此刻最盼的未来:

瓦剌退了,上皇归了,谢渊的箭创好了,栎儿把朝堂打理得清明,李嵩的党羽被清了,大吴的百姓们,能在自己的田地里,安安稳稳地种庄稼、收麦子,再也不用怕战火,再也不用怕奸佞害民。

宫灯的光透过薄帐,落在他脸上,梦里的笑容还挂在嘴角,仿佛那太平的日子,已离他不远了。

片尾

夜色中南宫的灯盏亮了许久,昏黄的光透过窗纸,映在殿外的青石板上,像一道微弱却坚定的光。

萧桓坐在案前,手中捧着诏书,指尖反复摩挲着“誓迎上皇归”

的字句,眼中的泪光在灯光下泛着亮。

殿外的玄夜卫侍卫换了岗,脚步声比往日轻了些,似也被这寂静中的郑重感染。

远处传来几声犬吠,打破了南宫的沉寂,却很快又归于平静。

萧桓望向北方,那里的星空格外明亮,北斗七星的方向,正是京师的方向。

他在心中默念:“谢渊,栎儿,朕在南宫等着你们的捷报,等着大吴的太平。”

案上的《大吴祖制录》摊开着,书页上“君臣同心,社稷乃安”

的字句,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庄重——这是列祖列宗的遗训,也是此刻大吴君臣最该坚守的信念。

卷尾语

大吴太上皇南宫受诏半日,非仅“接一道诏书、改一个身份”

之事,实为萧桓“从帝王到旁观者,从犹豫到坚定”

的心态蜕变。

从初接诏书的忐忑,到读诏释疑的释然;从忆昔年山西赈灾的温暖,到思今日奸佞的愤怒;从对萧栎登基的理解,到对谢渊北伐的期许,萧桓之心路,映照着大吴危局下“皇室内部凝聚”

的重要性——他虽失去帝位,却未失社稷之念;虽困于南宫,却仍存护民之心。

此诏之传,有三重意义:其一,定皇室名分,消“兄弟夺权”

之疑,为内部凝聚打下基础;其二,明君臣之谊,证谢渊“忠勇”

之实,为北伐军心注入信心;其三,显萧桓之悟,从“轻信奸佞”

到“明辨是非”

,为后续清剿李嵩党羽埋下伏笔。

然危局仍在:李嵩党羽未除,粮饷截留之险仍存;瓦剌挟上皇,京师防务仍紧;北伐之路,尚需君臣同心、上下协力。

萧桓之忆旧,非为沉溺过去,乃为以史为鉴——昔年能同心赈灾,今日便能同心北伐;昔年能清除奸佞,今日便能再肃朝纲。

大吴的中兴,非一人之功,乃君臣、兄弟、百姓同心之功,而南宫受诏之日,便是这“同心”

的新。

hai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dq54网】 www.dq54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