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人,定是忠良之臣,他们定能不负谢爱卿的期望,不负朕的期望。”
殿外传来密探的暗号——三声轻微的敲门声。
萧桓起身,走到殿门边,轻轻打开一条缝隙,接过密探递来的第二张纸条。
纸条上写着:“瓦剌兵已察觉我军动向,正加强京师防务;李嵩、徐靖已将内帑的珍宝运往漠北,想趁机讨好也先。
秦指挥使计划三日后攻城,届时会派人来接应陛下。”
萧桓握紧纸条,心中激动不已——救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,报仇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。
他将纸条藏好,对着密探的方向躬身行礼:“替朕多谢秦指挥使、张启大人,让他们务必小心,注意瓦剌兵的埋伏。”
密探低声应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会转告。
陛下保重,三日后见。”
脚步声渐渐远去,萧桓回到殿内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
他走到那堆残破的奏疏前,再次拿起谢渊的奏疏,轻声说道:“谢爱卿,三日后,朕便能看到京师收复,看到奸佞伏法了。
你在天有灵,定要保佑我们成功。”
傍晚时分,瓦剌兵送来晚饭,依旧是稀粥和干饼。
萧桓却吃得格外香甜——他知道,这是他被俘以来,离希望最近的一天。
吃完晚饭,他开始在殿内锻炼身体,活动筋骨——他要养好精神,等着三日后的救援,等着重新回到大吴的朝堂,等着为谢渊、为战死的将士、为受苦的百姓报仇雪恨。
殿外的瓦剌兵仍在喧闹,却再也影响不了他的决心——他的心中,已燃起了复仇与复国的火焰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夜幕降临,殿内的烛火再次亮起,映得萧桓的身影格外坚定。
他走到殿窗边,望着远处的星空,想起谢渊曾与他一起在御花园观星,谢渊指着北斗星说:“陛下,北斗星为众星之,象征着帝王;周围的星星,象征着文武百官与百姓。
帝王若贤明,百官便忠良,百姓便安乐;帝王若昏庸,百官便奸佞,百姓便受苦。”
那时的萧桓,只是笑着点头,却并未深思;如今想来,谢渊的话,字字都是箴言。
“朕以前,便是昏庸之君啊……”
萧桓自嘲地笑了笑,“轻信奸佞,怀疑忠良,若不是这次被俘,若不是想起谢爱卿的话,朕恐怕永远都不会醒悟。”
他又想起谢渊弹劾李嵩扣压粮饷时,他还曾为李嵩辩解,说李嵩“也是为了户部节省开支”
;想起谢渊提醒他徐靖与镇刑司旧党有勾结时,他还曾说徐靖“掌诏狱,需严厉些,并非勾结”
。
“朕真是瞎了眼,”
萧桓捶打着自己的胸口,“才会让奸佞有机可乘,才会让大吴蒙难。”
殿外传来瓦剌兵的醉酒声,他们唱着瓦剌的歌谣,声音粗犷而刺耳。
萧桓却并不恼怒,只是静静地听着——他知道,这样的日子,不会太久了。
三日后,秦飞、张启便会率军攻城,瓦剌兵的好日子,也该到头了。
他想起谢渊曾说过,瓦剌兵虽勇猛,却不善守城,只要大吴将士奋勇杀敌,定能攻破京师。
“谢爱卿的话,从未错过,”
萧桓坚定地说,“这次也一样。”
他走到木桌前,拿起毛笔,在废纸上写下“收复京师”
四个大字,然后又写下“严惩奸佞”
“抚恤百姓”
“重振朝纲”
。
每一个字,都代表着他的决心,代表着他对未来的规划。
“等收复京师,”
萧桓对着纸张说道,“朕要为先帝重建太庙,要为谢爱卿、岳谦等战死的将士立碑,要为受苦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