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;陈忠因查粮征粮有功,升户部尚书(正二品);秦飞因突围传信有功,升玄夜卫指挥使(从一品);谢渊总领抗胡之功,加“太师”
衔(正一品),赏黄金百两、绸缎百匹。
谢渊则奏请萧桓,改革户部粮饷制度:设“粮饷督查司”
(从四品),隶御史台,专司粮饷调度核验,防私扣;加强边卫通讯,设“烽燧联动制”
,确保军情及时传递;工部赶造火器,加固九门城防,防瓦剌再犯。
萧桓准允,命李嵩、张毅(正二品工部尚书)牵头落实。
京师百姓为纪念抗胡守城之功,自于德胜门内立“护京碑”
,碑取青石,高两丈,额题“忠勇安邦”
,碑阳刻谢渊、岳谦、秦飞等忠良名氏,碑阴刻守城百姓名录,旁刻“七日夜死守,万余人捐躯,京师乃安”
十二字。
每至初一、十五,百姓皆来碑前祭拜,香火袅袅中,总能听见老人对孩童说:“当年瓦剌围城,谢太保带着咱们死守,才保住了京师——要记住,无论敌人多强,只要咱们同心协力,就没有打不赢的仗。”
卷尾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二?谢渊传》载:“德佑京师之围,渊死守七日,斩佞臣、征私粮、励军民,终待援军至,解京畿危。
帝赞曰:‘渊之忠勇,胜似长城;京师之安,全赖此臣。
’”
《玄夜卫档?抗胡录》补:“围城案后,帝命将‘刘焕张文通敌案’与‘瓦剌攻城战报’编为《京师守御录》,颁行天下,诫‘边患之烈,在防外寇,更在防内奸;官官相护,乃亡国之根’。
兵部推‘边卫联防制’于九边,宣府卫、大同卫皆增兵筑城,瓦剌自此数十年不敢南犯。
德佑末,时人谓‘七日夜守城,百年无胡尘’。”
hai